安全生產大檢查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方法。對于如何組織和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從事安全生產工作的同志并不陌生,而安全生產大檢查所取得的成效及發揮的作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也是有目共睹的。本來,對于安全生產大檢查這一非常常見的工作似乎沒有進行分析和探討的必要,但當前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從事安全生產工作的人對安全生產大檢查的必要性及其成效提出了質疑,認為安全生產大檢查影響了各級政府和各有部門正常的工作秩序,解決不了安全生產工作中的有關問題等等。因此,有必要對安全生產大檢查的地位、作用及影響因素等進行較為全面、客觀的分析,給安全生產大檢查一個公正的評價,使其在推動安全生產工作開展、促進安全生產工作水平的提高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生產大檢查在安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安全生產大檢查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狀況和工作需要而組織的規模較大、范圍較廣和影響較深的安全生產綜合督促檢查活動。它不同于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組織的日常檢查活動,也不同于生產經營單位所開展的安全生產日常檢查活動。就參與的主體及要素看,安全生產大檢查具有明顯的權威性、廣泛性、綜合性、嚴肅性和階段性。在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實踐中,安全生產大檢查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過并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安全生產大檢查是各級政府抓安全生產工作的法定職責之一《安全生產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第五十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生產狀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嚴格檢查《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第六十條明確要求“市(地、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本地區容易發生特大事故的單位和場所安全故事的防范明確責任、采取措施,并組織有關部門上上述單位、設施和場所進行嚴格檢查。這些規定要求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在安全工作中必須履行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的職責并負相應的責任。同時;這些規定實際上也明確了政府組織的安全生產檢查并不是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有關部門依法開展的安全生產日常檢查,而是一種我們通常所說的:安全生產大檢查”。
2、安全生產大檢查是整個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安全生產工作既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十項具有較強政策性、技術性、協調性和具有其自身運行規律與特點的綜合性工作。從其內容看,包括了安全生產的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監督檢查、專項整治、隱患整改、行政執法、事故查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隊伍建設等等。從運行過程及環節看,包括安全生產工作的計劃、部署、組織、協調、指揮、控制、落實、檢查、反饋等等。不管從工作內容還是從運行過程各環節的有機銜接看,檢查都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一個環節。沒有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的內容就不完整;沒有檢查,安全生產各項工作部署就難以有效地貫徹;沒有檢查,安全生產運行各環節就可能出現斷裂和脫節;沒有檢查,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就無法落實。安全生產大檢查屬于安全生產工作整體中“檢查”這一范疇,是政府掌握、控制、指揮、協調安全生產工作全局的重要手段。
3、安全生產大檢查足推動安全生產工作開展的基本方法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在安全生產工作上必須履行的職責及應承擔的責任,法律法規等都作了非常明確的規定,這些職責應該可以到位,責任應該得到落實。而且我國也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安全生產工作決策與執行、監督與檢查系統,安全生產工作應該得以正常有效地開展。但實際上,目前我國安全生產的運行中仍然存在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有的地方、部門、生產經營單位對安全生產工作不夠重視,安全生產法定職責履行不到位,安全防范措施不具體,事故隱患整改不及時,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不落實、難落實、假落實的現象還較為普遍。為了確保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與落實,解決“嚴不起來,落不下去”的問題,各級政府除了通過開會部署、聽取匯報、通報情況等外,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仍是一種有力、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迅速、有力地推動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的全面展開。
4、安全生產大檢查足提高全社會安全生產意識的有效形式之一。安全生產工作關系千家萬戶,關系方方面面,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營造一定的聲勢、形成良好的氛圍,加強宣傳、總結經驗、印發資料、開辟專欄、開展講座、發布安全生產情況、干部生產安全事故處理結果等都有利于增強社會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理解與認可。而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則是讓社會更好地了解安全生產的一種有效形式,安全生產大檢查可以邊檢查、邊宣傳、邊整改、邊促進,可以直接面對有關政府、部門、生產經營單位甚至從業人員,可以通過宣傳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進展情況及結果,可以在一定區域、一定時期內促使各級各有關部門更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使社會各界更了解政府在安全生產工作上的態度和行動,使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更明確并做好自己必須做到和做好的工作,從而迅速形成一種重視、關注安全生產的良好態勢。
5、安全生產大檢查是短期內遏制重特大事故多發的有力措施之一。現階段安全生產工作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一個地區在事故多發或發生性質較惡劣、社會影響較大的重、特大事故之后,或在一些重要的節假日或者重要政治、經濟活動之前,總要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而通過安全生產大檢查,總能發現不少問題、找出不少隱患。檢查結束后,各級各部門各有關單位也都會解決一些問題、整改一批事故隱患。同時大檢查還能促進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更為嚴密、可靠的安全生產防范措施。因此,每次的安全生產大檢查之后,一些地區總會出現一個安全生產的相對平穩期,這個平穩期通常在一個月左右或更長些,在平穩期內,各類事故尤其重特大事故多發的勢頭通常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安全生產形勢能保持基本平穩態勢。
二、影響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幾種不良傾向
從多年的實踐看,一些不良傾向是直接影響安全生產大檢查發揮應有功能與作用的“致命因素”,必須堅決加以克服。這些不良傾向是:
1、敷衍塞責、應付了事。主要表現:一是認為安全生產大檢查只是個形式,搞安全生產大檢查是形式主義,認為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大量的問題,許多問題還是深層次的,不是一級政府和一個部門搞場安全生產大檢查就能解決的,搞安全生產大檢查用處不大。但既然上級部署安全生產大檢查,不搞也不行,口頭上說一說,面上再搞點檢查活動也就可以了。由于存在這種認識,導致一些地方對安全生產大檢查思想上不重視、工作上不深入、行動上不落實,大檢查活動難以正常開展。二是認為安全生產大檢查與有關部門、有關單位安全生
產的日常檢查差不多,只不過是規模大點而已,反正是“老一套”、是“例行公事”,“年年安全大檢查,年年都是老一套”,從而產生了“厭煩”情緒,因而不去認真分析每次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特有背景、要求及突出重點,不去認真研究如何實現安全生產大檢查的方法、內容及要求的創新,導致大檢查的工作布置一般化、檢查活動一般化、督促內賓一般化、實際效果一般化。三是將組織安全生產大檢查變為一種“表演”,認為已開展檢查了,就是檢查到位了,就可以向上級政府、部門有個交待、向領導有個交待、向社會有個交待、向群眾
有個交待了。這種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結果,必然導致安全生產大檢查部署粗對粗、工作要求虛對虛,檢查重點空對空,使安全生產大檢查變為名副其實的走過場。
2、上熱下冷、逐級衰弱。突出表現:一是因為安全生產大檢查往往是在某一地區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多發之后,政府往往要求在‘定區域甚至是全國、全省范圍內開展的,有的人就認為這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藥”,是“多此一舉”。特別是一些安全生產形勢相對較為平穩的地區或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就很難做到層層發動、深入開展,結果安全生產大檢查出現一種奇特的冷熱不均現象,即政府、部門熱、生產經營單位冷;上級政府、部門熱,下級政府部門冷;出事故的地區熱,沒出事故的地方冷;出事故的行業熱,沒出事故的行業冷。結果整個安全生產大檢查重視程度一級比一級低、檢查力度一級比一級弱、效果一級比一級差。二是一些地方尤其是縣(市、區)級政府的有關領導對自己在安全生產工作上應負的職責不了解、不清楚,認為安全生產大檢查是一項臨時性工作,不應由政府領導牽頭組織,而是應由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牽頭組織,由于目前絕大部分的縣(市、區)安全生產監管機構體制不順、規格偏低、人手偏少、經費奇缺,有些部門不太愿意配合,有些部門雖派了人參加檢查,但基本上還是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一家“單打獨斗”、“孤軍奮戰”,特別是有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人員在場督促或檢查時,一些相關部門的人員多是以“旁觀者”的心態來應付,好像“事不關己”,這也是安全生產大檢查一些在縣、市(區)被弱化、淡化、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一些地方尤其是縣級的政府各種中心工作多,應付上級的各種事務多、各種檢查多,不少檢查可以對縣級政府進行“一票否決”,安全生產工作雖然重要,但并不是“一票否決”的行列,安全生產大檢查在其全局中心工作中難以排上應有的位置,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3、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突出表現:一是不求深入,即有些地方組織安全生產大檢查只注重形式,事先發通知、打招呼、做準備,只重人走到、不重檢查是否到位,似乎只要人走到,安全生產大檢查自然就到位。二是不能深入。有些地方安全生產大檢查沒有重點、抓不住重點,抓不住要害,又怕被說不負責不到位,不好交差,安排的單位檢查多,為完成檢查任務,只好走走看看,只能發現一些表層、細小的問題,無法深入檢查,無法發現重要問題,無法了解安全生產的真實狀況,將安全生產大檢查變為一種走訪式的“普查。”三是不敢深人。有些地方不恰當地強調安全生產大檢查要“誰檢查誰負責”,客觀上反而影響了安全生產大檢查的深入,安全生產工作責任重大,強調“誰檢查誰負責”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檢查者的責任心,但從另一方面看卻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因為有些地方、有些單位存在著的重大問題、重大隱患有時往往不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可以解決的,而且被檢查單位的問題和隱患也常常不是檢查者的能力和權限范圍所能解決的。為了避免承受難以承受的“負責”之重,有些地方在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時,檢查者與被檢查者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對于檢查者來說,不愿到問題突出、隱患太多的地方和單位檢查,因為萬一查出問題或隱患,這些地方單位又解決不了,出了事故還要受“牽連”,還是不去為好。對于被檢查者來說,也不愿將條件差、問題大、隱患多的單位排出來接受檢查,因為被檢查出的問題、隱患越大、越多,被檢查單位所在的政府或相關部門領導也感到臉上“無光”,如果被查出的問題、隱患沒整改,一旦出事也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劃不來。這樣一來,被檢查的單位大多是基礎較好、條件較好的地方和單位,而那些基礎薄弱、工作不落實、問題突出、最需要檢查的地方和單位則往往成為檢查的“死角”。四是不會深入。一些安全生產大檢查的人員在進行檢查或督查時,只重視對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場所存在的問題隱患進行檢查,但對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沒有再作進一步檢查,對生產經營單位管理上、制度上、投入上、機制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他們落實法律法規要求、落實各項保障制度及防范措施存在的問題則檢查不到位。還有些大檢查只查生產經營單位,但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是否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安全生產工作部署和決策,是否認真履行安全生產各項法定職責,是否認真進行監管,是否嚴格依法行政等方面的檢查則很不夠,無法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產生應有的觸動。
4、興師動眾、勞命傷財。主要表現:一是圖表面的聲勢浩大,有些地方安全生產大檢查熱衷于圖表面的浩大聲勢;似乎將造聲勢作為大檢查釣目的,要求新聞媒體等連續宣傳報道,要求相關或無關部門陪同參加,要求擺出大場面,這種虛張聲勢的做法與大檢查的本意,是根本相悖的;二是檢查隊伍過于繁雜、過于龐大。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組的成員往往來自多個部門,一級一級往下查時,陪同的人員也相應地一級一級同比例放大,如省一級一個五六人的督查組到縣(市、區)督查或檢查時,連陪同人員會達到近十幾甚至二十幾個人,到鄉鎮督查時人員就更多了。由于—個督查組要檢查、督查單位的類別、數量多,督查組成員也往往是內行的少、外行的多,能查問題的少,來看熱鬧的多,大檢查很容易陷入“領導帶著走,部門跟著轉,走了一遍又一遍,隱患依然是大隱患”的怪圈。這樣大檢查活動很容易影響地方正常的工作安排,也干擾了生產經營單位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增加了基層的負擔。三是來頭大,派頭大。極個別督查組或檢查組的極個別人可能借進行大檢查之機拉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擺派頭、耍脾氣,認為一些地方、部門、單位領導沒到場陪同就是領導不重視,還有的大檢查人員不懂裝懂、瞎說一氣,讓基層無所適從、左右為難、苦不堪言。這種做派不僅嚴重地影響了安全生產大檢查的成效,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5、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主要表現:一是將安全生產大檢查作為一項臨時突擊任務,存在臨時思想,動員部署時決心很大,轟轟烈烈,但不能保持持續力度,出現前緊后松、前熱后冷。二是安全生產大檢查不能對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的領導形成應有的壓力,特別是發現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不到位,日常檢查不認真,責任不落實時,往往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監督、督促手段,只能說說而已。檢查一結束,一切依舊,一切還是老樣子。三是有地方、部門生產對安全生產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習以為常,不夠重視,不安排資金投入,不明確專人負責整改,有的以沒有資金或整改難度大等為借口,久拖不改。有個別單位同一問題、同樣隱患雖經多次檢查指出,但依然沒有整改的情況也是常見的。加之目前對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隱患整改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跟蹤、檢查與督促反饋制度,使一些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產生了檢查歸檢查、整改歸整改的錯誤思想。四是安全生產大檢查中發現的一些帶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次問題和一些帶傾向性、苗頭性及普及性問題,往往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段時間可以解決的,如果每次大檢查都發現類似的問題,但都無法引起高層領導重視,長期無法得到解決,也會極大地影響安全生產大檢查的權
威性,從而影響各級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積極性。
三、關于提高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對策措施
1、廣泛發動,充分準備。這是提高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重要基礎,目的在于營造必要的聲勢;擴大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社會影響,具體要做到五個方面:一是及時部署、層層發動。各級政府要通過召開會議、下發文件等途徑,及時、迅速部署安全生產大檢查,明確重點,明確要求,將安全生產大檢查作為某一特定時期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擺上各級政府、部門領導的議事日程。二是廣泛宣傳。通過電視、報紙、廣播或互聯網等媒體,及時宣傳各級政府關于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突出重點、檢查方式、大檢查組組成等,便于社會各界了解,也利于社會各界對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的情況進行監督。三是制定科學的大檢查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必須有具體的內容、突出的重點、合理的區域安排、人員搭配及對檢查的方法要求,尤其要突出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單位、重點環節的檢查,保證整個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的針對性。四是內行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隊伍。參加安全生產大檢查的人員既要有技術方面的行家,又要有從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人員,同時要根據每個組的檢查重點,合理搭配、科學安排人員。五是檢查前進行必要的“培訓”,即在各檢查組赴各地開展工作之前,具體牽頭組織大檢查的部門應集中所有參加大檢查的人員,解釋有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的相關規定和具體要求,明確對不同部門、單位進行檢查或督查的項目、要求及檢查方法,介紹大檢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宣布大檢查組工作人員在廉潔自律方面必須遵守的有關規定等等。
2、全力推動,持續深入。這是提高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重要保證,目的是解決上熱下冷、逐級衰弱的問題。具體應抓好四個方面:一是要推動各級政府切實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真正支持和督促有關部門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把安全生產工作真正作為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為從事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相關部門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二是推動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切實搞好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大檢查除了層層發動外,關鍵還要層層開展,特別要讓地市一級、縣(市、區)一級的政府真正動起來,做到縣(市、區)級比地市級更深入、更具體,地市比省級更深入、更具體,真正使安全生產大檢查覆蓋安全生產的全方位、全過程,不留死角、不留空檔、不產生斷層。三是推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部署和要求進
行,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指示、部署、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標準等要求、安全生產各項保障制度和防范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不降低標準,不放松要求,不走過場。四是推動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責,依法日常監督檢查,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基礎,增加投入,強化內部安全生產管理,及時整改、消除事故隱患,依法實現和保障安全生產。
3、有效聯動,各抓共管。這是提高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有效途徑,目的是促進相關部門更好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消除大檢查中可能出現的空白與“斷檔”問題。具體要做到四個方面:一是上級政府、部門與下級政府、部門之間的聯動。只有上級政府、上級部門動,下級政府下級部門不動,安全生產大檢查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要實現上、下級的聯動,必須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及部門在安全生產太檢查中的不同側重點;如國務院、省級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組應以綜合性督查為主;側重于對下級政府、下級部門安全生產工作情況、安全生產法定職責履行情況、安全生產木檢查開展情況、重大問題協調解決情況等方面進行督促、檢查,每年原則上不超過兩次。地市、縣(市、區)級政府組織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可以按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部門的分工,組成若干專業性的督促檢查組,在適當督促檢查下級政府及部門的同時,側重對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生產工作情況、執行安全生產保障制度的情況、隱患整改情況等進行督促檢查。二是部門之間的聯動。各級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在按分工組織大檢查的同時,可以根據需要相互配合;開展聯合大檢查和聯合執法,使整個大檢查覆蓋范圍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三是政府與生產經營單位的聯動;通過政府組織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帶動;推動生產經營單位認真對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程、規范要求,落實各項保障與防范措施,認真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各方面、全過程開展自我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四是社會各相關部門的配合與聯動;如紀檢監察部門要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安全生產工作及履職情況進行監察,也要對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組廉潔自律情況進行監察,新聞部門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其他有關的群眾團體;社會人士也可以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
4 敢于觸動,堅持原則。這是將安全生產大檢查引向深入的關鍵保障,目的是要解決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問題。為此;必須做到幾個方面;一是要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各級政府和部門生產經營單位的職責要求等對各級各部門開展安全生產太檢查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二是要重點對那些基礎差、問題大、隱患多、危險程度高的領域、行業和生產經營單位進行重點的督促檢查;不怕“踩雷區”、不怕“捅馬蜂窩”,不要簡單化、片面化地強調“誰檢查誰負責”,堅決改變那種安全生產大檢查只查好的、只看好的地區、部門和單位的做法,消除大檢查中可能存在的“死角”。三是對安全生產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要敢于直言,及時指出,做到不捂、不護、不遮、不藏,堅決克服礙于情面的“好人主義”思想。四是對那些存在重大問題、重大隱患的地方、部門、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要通過必要的方式給予應有的觸動,對那些沒有認真貫徹上級關于安全生產工作部署、不依法認真履行安全生產各項職責、工作進展緩慢、效果一般化、存在問題多、對隱患整改督促不力的有關政府、部門進行通報批評或曝光等。同時,逐步做到大檢查與安全生產行政執法相結合,對那些存在重大隱患又久拖不改的生產經營單位依法進行處罰,該停業整頓的停業整頓,該關閉的堅決關閉。
5、迅速行動,狠抓落實。這是提高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的關鍵環節,目的是要解決安全生產大檢查效果“空”與“虛”的問題。具體要做到:一是重視抓好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與隱患的整改。發現問題、找出隱患并不是安全生產大檢查的最終目的,大檢查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安全生產大檢查任務的最終完成。因此,必須將督促問題的解決、隱患的整改作為一項比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本身更重要的工作、作為整個安全生產大檢查一個有機且關鍵的環節來抓。二是對安全生產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與隱患,可視不同情況分類處理,能馬上整改的必須立即整改;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整改的,必須建立整改責任制;明確責任人,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資金投入與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對一時難以整改的,必須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并制定和落實周密的預案與可行的防范措施,確保萬無一失;對屬于不符合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必須依法堅決查處、堅決關停。三是建立重大問題、重大隱患整改掛牌督辦制度與跟蹤反饋制度;重大隱患整改后要經有關部門嚴格驗收合格后才給予消號,整改一個、驗收一個、消號一個。四是逐步建立重大隱患及其整改情況定期通報或向社會公布制度,以發揮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督促有關部門、單位加快隱患整改步伐。
(摘自:《安全與健康》2004.4)
下一篇:“六尺巷”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