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公司系統積極開展安全性評價工作,對規范設備管理與技術管理、改善勞動安全與作業環境,以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解決設備的安全預控和安全工作規范化、標準化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公司安全生產水平,特別是通過評價后的整改工作,設備健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設備事故、障礙都呈下降趨勢。但人身事故和誤操作事故仍有發生的可能,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暴露了我們在現場安全管理、生產操作過程中的諸多薄弱環節。因此,在全面推行安全性評價的同時,應積極開展危險點分析預控工作。
眾所周知,安全性評價系指綜合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方法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度量和預測,通過對系統存在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確認系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尋找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而危險點分析與控制系指針對某一特定的生產活動,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從生產要素的諸方面分析查找可能發生的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以及由此演化為事故的必要條件,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的發生或者破壞其演化為事故的條件,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誠然安全性評價和危險點分析理論上是一致的,都來源于“風險評估”中工業事故隱患“辯識—評價—控制”體系,都是預防控制事故的現代安全管理方法,但作用不同,防范事故的重點不同,應用的時間、地點和范圍不同。安全性評價主要應用于一個企業全局宏觀上的風險評估,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夯實安全基礎;而危險點分析則是應用于作業現場、生產崗位局部微觀上的風險評估,目的主要在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防止事故發生。
“安全性評價”與“危險點分析”各有特點,各有所長,互不矛盾也不可替代,應該同時開展,使安全性評價與危險點分析預控工作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使安全管理全面步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同時這也符合《安全生產工作規定》第六十一條:“國家電力公司分公司、集團公司、省電力公司及發供電企業應結合實際綜合應用‘安全性評價’、‘危險點分析’等方法,對企業和工作場所的安全狀況進行科學分析,找出薄弱環節和事故隱患,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全面堵塞漏洞,徹底消除隱患,實現人機環境系統的本質安全化,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從而達到零違章、零事故的安全根本目標。
因此,積極開展安全性評價與危險點分析是為了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一步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是為了預防事故的發生,實現事故的超前預防和有效控制,同時也是安全工作堅持與時俱進,實現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努力與國際安全生產管理先進水平接軌的重要體現。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提高安全文化素質 筑牢安全防線
下一篇:影響行人交通安全的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