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軍事工程學院軍體棚蝶形屋蓋塌落案例
2007-12-1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該棚是一座框架結構的單層大跨度體育館,層高13m,跨度36m。屋蓋系統為16榀蝶形梁板合一的薄殼板,每榀的尺寸為3.5m*36m。蝶形屋蓋采用高空原位現澆。此工程由該工程學院設計院負責設計,由重慶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承建施工。原設計預制生產,張拉預應力后吊裝就位;后施工單位考慮場地狹窄、吊裝困難等因素,經建設、設計單位同意,改為高空現澆生產,后張法施工。
1993年4月23日下午3時左右,當澆至第八榀時,已澆的前七榀中有四榀殼板已拆側模,突然從第一榀開始發生傾倒,引起第二榀又倒在第三榀上,從而引起八榀連續倒塌,致使正在屋面作業的19人墜落,造成2人死亡,多人受傷的重大事故。
這類結構的特點是,當結構全部建成連成整體時,其受力性能好;但在尚未建成正在施工的過程中,往往會有結構意外受力失穩的危險。所以設計單位一定要考慮到當施工中出現偏差時應有足夠的結構安全儲備;在施工前要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施工單位則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施工中出現結構失穩的現象。這次事故的發生,就是由于設計、施工單位沒有做到上述各點。設計單位忽視了施工階段的翼板在橫向的懸臂受力性質,以致其設計的抗彎強度、剛度及抗裂度均達不到規范要求;設計對施工的技術交底不明確,故對梁的拆模,板端預埋件的設置與焊接,嵌縫的做法,梁端支承的構造與連接做法,梁內預應力筋的張拉,模板支撐的拆除,梁的整體穩定性的保證,以及以上各點對施工技術與順序的要求等等均未予以詳細說明。而施工單位則對蝶形梁板結構設計的意圖及其受力特點和對施工技術與管理的相應要求缺乏了解,也未充分認識鋼管腳手架的空間剛度和穩定性的重要性。所以在設計腳手架時,忽略了沿與梁跨相垂直方向剪刀撐的設置和與四周框架結構的可靠拉結;忽略了直接承受大梁荷載的扣件抗滑移能力結算,而僅考慮了理想狀態下單根鋼管的承載能力。故當出現鋼管支架不斷變形位移時,引起整個腳手架沿房屋縱向的側移直至失穩,扣件抗滑移破壞,從而全部屋蓋結構的順次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