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造成人和動物中毒的化學物品有2000種左右,而在平常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人員中毒的危險化學品有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氫(氫氰酸)、氨、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酚、光氣、甲胺、甲醇、硫酸二甲酯、氯、氯乙酸、氫氟酸、三氯氧磷、砷化氫、異氰酸甲酯、有機磷農藥等20來種。
一氧化碳中毒案例
2004年4月1日凌晨,營前鄉潘營村小口下碼頭茶室工地發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兩人死亡。經事故調查組調查取證分析,情況如下:
1、工地及施工單位基本情況
營前鄉潘營村小口下碼頭茶室工地系三間平房,中央一間大廳,兩邊各一間分前后隔開的套間,建筑面積約60多平方米。該茶室及東巖鄉所在地的上碼頭管理室工程系瑞安市旅游管理局寨寮溪管理處投資的旅游項目,由福建省永泰建筑工程公司溫州分公司承建。福建省永泰建筑工程公司溫州分公司負責人徐漢平將下碼頭茶室工程以口頭形式分包給無建筑資質的福建藉民工徐秀宋建造。按合同,該工程應于2003年11月1日開工,于當年12月20日竣工,工期為50天。但由于三通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工程一直拖到2004年3月底才完工。
福建省永泰建筑工程公司溫州分公司負責人徐漢平,男,漢族,44歲,中專文化,福建省永泰縣紅星鄉禮柄村人。
茶室工地分包負責人徐秀宋,男,漢族,43歲,高中文化,福建省永泰縣紅星鄉禮柄村人,現住拱瑞山路403號二樓。
2、事故經過
2004年3月31日,工程已經完工,施工人員準備于次日下午撤離工地。2004年3月31日傍晚6時30分左右,工地管理人員林宗華(徐秀宋姐夫)與施工人員徐鴻兵(徐秀宋之子)、徐明楷(徐秀宋之侄)吃罷晚飯,徐鴻兵和徐明楷叫姑父林宗華早點回東巖上碼頭旅游管理房休息,而林宗華交代徐鴻兵和徐明楷要早點關掉汽油發電機(2.5千瓦)睡覺,因汽油已不多,明天上午還要用它發電。當時發電機放在中間的大廳里開,林宗華離開時又交代他們不要將發電機拉到房間里去。然后林宗華就離開小口下碼頭工地去了東巖管理房睡覺。
2004年4月1日早晨7時許,林宗華從東鄉上碼頭管理房工地回到下碼頭茶室工地,發現徐鴻兵和徐明楷尚未起床,遂在茶室前后高聲大叫,結果沒有人回答。慌忙之中爬上兩人睡覺的房間窗臺,將手伸進未安裝玻璃的小氣窗將窗戶的插閂拉開,從窗口進入房間。推拉兩人,但兩人已經沒有氣息,并聞到濃烈的汽油機煙氣味。就趕緊打開房間通往外間的門,發現汽油發電機就放在外間,排氣管正好對準臥室的門底下的縫隙,遂將還在運轉的汽油發電機關掉。
接著,林宗華用手機打電話給工地負責人徐秀宋(當時徐秀宋在瑞安拱瑞山路403號居住處),要求他立即派車到工地接徐鴻兵和徐明楷送醫院搶救。同時又打電話給潘營村村長,要求村長帶醫生過來。8時許,潘營村村長帶營前鄉衛生院醫生過來,對徐鴻兵和徐明楷進行搶救,但經診斷,發現兩人已經死亡多時。
死者徐鴻兵,男,20歲,初中肄業,福建省永泰縣紅星鄉禮柄村人,系工地承包負責人徐秀宋之子。
死者徐明楷,男,20歲,初中肄業,福建省永泰縣紅星鄉禮柄村人,系工地承包負責人徐秀宋之侄。
3、現場調查
經現場調查發現,兩名死者睡覺的臥房僅10來平方米,朝東的窗戶已安裝好玻璃,僅左上方有一爿約25cm×60cm厘米氣窗未上玻璃。徐鴻兵和徐明楷頭朝窗睡在地上。汽油發電機就放在外間門邊,排氣口貼近地面,并斜對準通向里間的門下縫隙。門下的縫隙約10毫米高。另外間后面玻璃和通向大廳的門均緊閉著。
林宗華3月31日晚離開工地前已交代徐鴻兵和徐明楷,要求他們不要將發電機從大廳搬到臥室外間,并要求早點關機睡覺,而徐鴻兵和徐明楷為什么將發電機搬到臥室外間?通過調查分析,徐鴻兵和徐明楷可能認為發電機放在大廳不安全,怕被人偷去,就把兩臺發電機都搬進房內。另外,發電機為什么開的時間這么長?分析認為可能是為了手機充電。
4、事故原因
造成徐鴻兵和徐明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來自汽油發電機。因為,安放汽油發電機的房間僅十平方米左右,且門窗緊閉,發電機缺氧運轉,廢氣中一氧化碳濃度上升,排氣管又對著門縫,致使廢氣進入臥室,臥室面積又小,一氧化碳滯留在臥室底部沒能及時散發,兩人又睡在地面很容易吸入一氧化碳。徐鴻兵和徐明楷死后臉色紅潤,是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明顯特征。
福建省永泰建筑工程公司溫州分公司安全生產意識淡薄,將下碼頭茶室工程以口頭形式分包給無建筑資質的福建藉民工徐秀宋建造,沒有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沒有對公司員工進行安全生產知識教育,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
承包負責人徐秀宋,安全意識淡薄,不具備建筑施工資質,對員工缺乏安全知識教育,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
徐鴻兵和徐明楷沒有經過安全教育和培訓,不懂發電機不得安放在密閉室內使用的原理,貿然將發電機搬進室內使用,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一氧化碳中毒經常發生在煤礦及其它地下礦山、酒廠、不通風的工業爐灶及動力車間、水煤氣、冬季用爐子取暖等場所。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1、冬天在屋內生煤爐取暖時必須使用煙囪,使煙氣能夠順利排到室外。
2、存在一氧化碳的車間,應經常測定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或設立一氧化碳警報器和紅外線一氧化碳自動記錄儀,監測一氧化碳濃度變化。
3、定期檢修煤氧發生爐和管道及煤氣水封設備,防止一氧化碳泄漏而引起中毒。
4、生產場所(如車間、鍋爐房、動力房等)應加強自然通風,產生一氧化碳的生產過程(如柴油機排氣管、鍋爐煙囪等)要加強密閉通風;礦井放炮后必須通風20分鐘后方可進入生產現場。
5、進入危險區工作時,須戴防毒面具;操作后,應立即離開并適當休息;作業時最好多人同時工作,便于發生意外時自救和互救。(待續)
二、硫化氫中毒案例
案例1:1994年4月17日,上海市光復西路1285號合流污水工程6號井,5位民工下井清除污水不一會兒,有3人中毒暈倒在井內,2人勉強支撐爬出井口,其中1人因體力不支而昏倒,另1人踉蹌著去報警。普陀區白玉路派出所接警后派3名民警前往搶救,2名民警也暈倒在井內,后消防人員佩帶防毒面具將井內人員救出。該事故造成2人死亡5人中毒。
案例2:1999年5月1日,上海閔行諸翟水廠利用5月1日勞動節放假之際,組織5名職工清洗沉淀池。4人下去清洗,5分鐘后相繼倒下,池口監護人員立即報警。在救援過程中又有3名職工和1名消防隊員中毒倒在池中。面對這樣的慘狀,有人才意識到池內存在有毒氣體,后經佩帶過濾式防毒面具后才把所有的人救上來。這起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中毒。
案例3:2000年10月18日,上海九印鷹王印染廠內,因建在曝氣池上的廁所內的下水道與曝氣池相通,且下水道口部又沒有液封裝置,風力使曝氣池產生的硫化氫氣體順廁所下水道口涌進,致使2名入廁的職工遭到飛來橫禍而中毒身亡。類似事故在上海金山石化還發生過一起。這里的廁所下水道接在通向大海的工業排污總管道上,由于沒有安裝液封裝置,工業排污總管內排入含硫的污水與酸性污水發生反應,產生硫化氫氣體,恰逢漲潮期,污水排出不暢,致使排污總管內的硫化氫氣體從廁所的下水道涌出,使上廁所的1名女職工當場中毒,并造成救援人員1名中毒、1名死亡的嚴重后果。
案例4:2001年6月19日上午9時許,蘇州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場發生一起硫化氫中毒事故。這天該垃圾填埋場中轉污水泵房因下雨積水,造成電機損壞,一位老師傅到污水池檢修時,因嗅到硫化氫氣體中毒掉入池水中,后有4人聞訊后下池救援,亦相繼中毒倒入污水池內,這起事故共有5人中毒,其中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防止硫化氫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在采礦和從礦石中提煉銅、鎳、鈷等,煤的低溫焦化,含硫石油的開采和提煉,橡膠、人造絲、鞣革、硫化染料、造紙、顏料、菜腌漬、甜菜制糖、動物膠等工業中都有硫化氫產生;開挖和整治沼澤地、溝渠、水井、下水道、潛涵、隧道和清除垃圾、污物、糞便等作業,以及分析化學實驗室工作者都有接觸硫化氫的機會;天然氣、礦泉水、火山噴氣和礦下積水,也常伴有硫化氫存在。由于硫化氫可溶于水及油中,有時可隨水或油流至遠離發生源處,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防止硫化氫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1、聞到臭雞蛋味應盡快遠離它。
2、當你準備下井作業時,一定要作好自我防護,最好能預先測一測井下有無硫化氫。
3、在可能產生硫化氫的車間中,必須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定期監測硫化氫的濃度。當達到或超過國家限值時,一定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4、當發現工人下井(池)作業突然昏倒時,切忌在無防護的情況下救人,一定要帶上防護用具,腰系繩子,并有旁人在場的情況下施救,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三、苯中毒案例
案例1:2001年7月12日下午17時左右,某建筑工地防水工史某(男,29歲)與班長(男,46歲)2人在未佩戴任何防護用品的情況下進入一個7m×4m×8m的地下坑內,在坑的東側底部2m,面積約為2m×2m的小池進行防水作業,另一名工人馬某在地面守候。約晚19時許,班長暈倒在防水作業池內,史某奮力將班長推到池口后便失去知覺倒在池底。馬某見狀,迅速報告公司負責人。約晚20時,經向坑內吹氧,搶救人員陸續將2名中毒人員救至地面。經急救中心醫生現場診斷,史某已死亡。班長經救治脫離危險。
該地下坑防水池底部、中部、池口空氣進行監測分析,并對施工現場使用的L-401膠粘劑和JS復合防水涂料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L-401膠粘劑桶口飽和氣中,苯占58.5%、甲苯占8.3%。JS復合防水涂料中醋酸乙烯酯占78.1%。事故現場經吹氧后2h,防水池底部空氣中苯濃度范圍仍達17.9~36.8mg/m3,平均23.9mg/m3,其他部位均可檢出一定量的苯。估計事發時現場空氣中苯的濃度可能會更高。
案例2:1997年1月7日,中山市某制衣廠發生一起急性苯中毒事故,該制衣廠為村辦企業,中毒事故發生在腰帶車間。腰帶生產流程為:開料→成型→涂膠→修飾→成品質檢。涂膠工序居車間中央,開料成型和修飾質檢分居左右兩側。事故發生當天,廠方為出貨需要,要求工人加班。當晚共有11人加班,其中開料成型和修飾質檢工序各3人,涂膠工序4人。涂膠工序使用WM“301”膠漿作為腰帶粘合劑。為加快膠漿自然干燥,廠方自行在膠漿中加入苯溶液作為稀釋劑。平時膠漿用量15kg/日,事故當天用量增至45kg,為平時的3倍。當天,由于天氣寒冷,為御寒,工人緊閉車間門窗。加班2小時后,涂膠女工開始先后感覺不適,但仍堅持工作,至晚上10時,一名女工昏迷,另3名也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無法繼續工作即被送往當地醫院救治。
發生事故的車間面積30m2,高3.5m,有4個面積為2.5m2窗門。無抽風排毒設施。涂膠工人工作時沒有防毒口罩和手套,裸手用小木條將膠漿涂于皮條上,待自然干后進行粘合。車間沒有勞動衛生操作規程,工人也未接受過安全知識培訓。
案例3:1999年4月8日某廠13名油漆工因使用白礬氧磁漆和環氧媒瀝青漆4天后,出現頭昏、頭痛、舌頭發麻、腹脹腹痛、惡心、四肢乏力、走路不穩等癥狀被急送入院,經我所診斷組診斷為急性苯中毒。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工作廠房約30 ,廠房內有排風扇一臺,另有一排毒抽風設備,其抽風口離地面15m。經測定,現場空氣中苯平均濃度為252.5mg/m3 。油漆成分主要有:環氧樹脂、鈦白粉、苯、丁醇、T31霧化劑,丙酮等。4天前開始使用白礬氧磁漆和環氧媒瀝青漆,因任務緊,工作時間從早上8點至夜間11點。室內操作、室溫高,戴沙布口罩兩個。
防止苯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急性吸入性苯中毒需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以苯揮發形成的蒸氣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其特點為時間短,中毒急驟,病情危重常以損害心臟、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為主。防止苯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1、作為企業,在使用含苯(包括甲苯、二甲苯)化學品時,應通過下列方法,消除、減少和控制工作場所化學品產生的危害:
(1)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替代品。
(2)選用可將危害消除或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技術。
(3)采用能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離、密封等)。
(4)采用能減少或消除危害的作業制度和作業時間。
(5)采取其他的勞動安全衛生措施。
2、對接觸苯(甲苯、二甲苯)的工作場所應定期進行檢測和評估,對檢測和評估結果應建立檔案。作業人員接觸的化學品濃度不得高于國家規定的標準;暫時沒有規定的,使用車間應在保證安全作業的情況下使用。
3、在工作場所應設有急救設施,并提供應急處理的方法。
4、使用單位應將化學品的有關安全衛生資料向職工公開,教育職工識別安全標簽、了解安全技術說明書、掌握必要的應急處理方法和自救措施,并經常對職工進行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的教育和培訓。
四、氨中毒案例
案例1:1998年4月26日22時27分,四川省自貢某公司氯甲烷車間冷凍站-40℃制冷系統在年度大修結束后正常開車過程中,2號高壓氨壓縮機的氣缸破裂,液氨在瞬間發生大量泄漏,使在機房工作的宋某等8名當班職工不同程度中毒。但肖某臨危不懼,在自救的同時,對事故進行了恰當的、有效的處置,且通過隨后趕到現場的氨防站急救站及消防支隊等奮力搶救,控制了事故,并有效防止了事故的擴大。8名當班職工經全力搶救,除宋某因中毒窒息伴水腫醫治無效,于23時05分死亡外,其余7名職工均無生命危險。
案例2:2005年8月31昨日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區建設路東段的周口市駿馬化工有限公司廠區內發生液氨泄漏事故,一輛罐車在充裝液氨時,因罐車軟管破裂造成液氨泄漏,并因靜電火花起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輕度中毒。
案例3:2006年1月17日凌晨1時20分,浙江省建德市新化化工有限公司液氨車間發生一起液氨泄漏的嚴重事故,已造成17人中毒,其中4人因搶救無效死亡,另外13名中毒者正在醫院搶救中,有4名傷員病情較重。
防止氨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氨是制造各種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工業原料,主要用于冷藏、化肥、人造冰、石油精煉、人造絲、硝酸制造等工業。氨中毒的發生大多屬于意外事故,若生產中不注意預防,以致管道漏氣、閥門破裂或液氨貯罐爆炸等,皆可因大量氨氣外逸而致氨中毒事故發生。在高溫的氣象條件下,尤其容易出現危險。
發生氨泄漏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氨有較強的腐蝕性及其刺激性氣體腐蝕金屬設備及管道、閥門等,造成“跑、冒、滴、漏”現象。因此,在化學工業中,預防的重點應在于防止“跑、冒、滴、漏”的意外事故的發生。
綜合預防措施有:
1、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管道密閉化,以減少人與刺激性氣體的接觸。
2、采用耐腐蝕的設備,如耐腐蝕的塑料或陶瓷類,定期檢查機器、管道、墊圈、閥門等有無故障、破損或腐蝕等現象。
3、在灌注、貯存、運送液態氨時,要特別注意防爆、防火及防漏氣。
4、在生產車間要穿戴特制的工作服、膠皮手套、膠鞋及防護眼鏡。在發生事故的現場進行搶救時,搶修搶救人員應盡可能戴上防毒面具。
5、車間的防毒面具要經常檢查其效能,保證其使用效果。在車間里要安裝沖洗皮膚用的水龍頭,準備沖洗眼睛用的水壺、沖洗液和涂抹皮膚暴露部位的防護油膏,如抗堿性的硼酸或安息香酸油膏。
6、制定生產車間或存放場所的清掃制度。定期測定車間空氣中氨等刺激性氣體的濃度。如果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允許濃度時,應找出原因,及時采取措施解決。
此外,還應做好就業前及定期體檢工作。發現有過敏性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膚病等疾病,眼及鼻、咽喉、氣管等呼吸道慢性疾病,肺結核等都不宜從事接觸氨類刺激性化學品工作,對長期低濃度接觸的作業工人,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早期發現病人,及時給予治療。
上一篇:制度執行不力 險些中毒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