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1981年,某沿海港口接卸一批國外進口的氰化鈉。作業過程中發現有一桶桶蓋凹陷,搬運時不慎翻倒,桶蓋脫落后內儲的氰化鈉撒漏。有一名工人就戴了手套去捧這些撒漏的貨物歸并在貨物的容器內,完事后也沒有采取其他措施。沒過多久這名工人就發現舌頭有灼熱的反應,口腔及咽喉有強烈的刺激感.胸部有受壓迫的感覺,隨即發生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現象。周圍的工人也相繼出現類似的反應。
[事故原因分析] 氰化鈉,聯合國編號1689,屬第六類•毒害品,為劇毒物質。氰化鈉呈白色的顆粒、片狀或粉末狀,不燃,露置在空氣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劇毒的氰化氫氣體。氣態或粉末狀的氰化物被人體吸入后即受其毒害,其癥狀為感覺無力、頭痛、眩暈、惡心、嘔吐、四肢沉重、呼吸困難等,隨即失去知覺,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對氰化鈉撒漏物的處理:作業人員事先應當在手部皮膚上涂上防護液,防護液由20份氨水、100份甘油、50份96%的酒精、5份硼酸及25份水組成。然后作業人員應當戴防毒面具和手套,用工具將撒漏物清掃、歸并后倒入有大量水的的容器中,并加入過量的次氯酸納,放置24小時,在確認氰化鈉全部分解后,再用大量的水稀釋。這些稀釋水不能隨意排放,應當進入專門的廢水處理系統處理。作業人員從事氰化鈉的裝卸工作時,一定要穿戴防護服、防毒口罩、膠皮手套等各種防護用品。處理撒漏物的人員尤其要注意自我保護。在作業或泄漏處理完畢后,個人的各種防護用品立即脫下并作專門處理,浸泡在2%的硫酸亞鐵和2%蘇打水的溶液中二小時。工人要立即用0.2%的高錳酸鉀或2%的雙氧水沖洗手部和臉部,再用大量的水清洗。在沒有作口腔清洗之前,工人不得飲水、進食、吸煙。
各類氰化物切忌與酸類、氯酸鹽、亞硝酸鈉(鉀)混合堆放,因為此類物質混合后會引起爆炸。氰化物必須專庫儲存,專人保管(雙人收發,雙人保管),裝卸作業全過程中有專人進行安全監察防范。
[案例評議] 氰化物的毒害性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對此類物品的處理必須慎之又慎。氰化物的作業必須在全過程的有效安全監察下進行,當艙內出現泄漏物時,有關人員首先必須撤離現場,讓裝備全副安全防護的救援人員進入。不僅是泄漏物要安全處置,而且受污染的艙內也要作消毒處理,要經過專門儀器測定無毒害后才能容許作業人員進入現場。在事發當時該港區的生產管理部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處理也不當。
上一篇:包裝破損引起的中毒事故
下一篇:因運輸規則不同而出現的分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