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買了個實木吧臺,請朋友來家里小聚飲茶。在臺面上擺了些茶具、花和茶寵,邊話家常邊來回擺弄。“你回頭買塊透明油布墊上,這樣來回移動,瓷器下面不光滑,會磨壞桌面……”朋友略帶可惜地提醒道。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愣了一下,不經大腦地說,“為啥要鋪油布,好丑。買回來就是要用,有點劃痕不是很正常……”不由自主腦補了鋪上一層油布的樣子,大搖其頭,哈哈大笑。買實木就是為了欣賞木材紋路,蓋住了就只能接觸到油布,少了木頭的光澤質感。
“那就得割塊玻璃蓋上,否則很快就劃出印子,糟蹋了。”朋友的話讓我語塞,這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以前,辦公桌上全要放厚厚的玻璃板,下面放照片、通訊錄和一些資料。講究點兒的家庭,茶幾或五斗櫥上也要放塊玻璃,下面壓上彩紙、照片或糖紙、剪紙之類。
猶記少年時,家里買的新自行車,一定要買一大捧塑料帶纏住大梁、后座,顏色豐富,有紅色、綠色、黑色、粉紅色……一定要層層疊加仔細纏好,不能露出一點漆皮,唯恐使用中不小心磕壞。有的人家過日子仔細,即便車子用舊了,被包裹的部分仍如新的一般。而周末擦車更是家庭必做之事,一根輻條都不能有灰有土,明亮干凈,車頭電鍍部分更是擦拭得亮哇哇,自行車作為家庭重要交通工具,兼具使用和面子兩種功能。
磕破了漆皮就會生銹,最初包裹是這個原因,但后來裝飾的成分就更多了。在自行車以黑色為主的時代,五彩繽紛的塑料帶起到了點染作用,賦予了自行車靈動活潑之氣,騎在車上的少年,更是意氣風發,風一般的飛馳而過,笑聲飄蕩,呼朋喚友,那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
對一件器物的喜愛,常常帶著使用者的偏愛。即使貴為藏品,也有人或束之高閣,或日常使用,都是一種選擇。選擇其自身價值還是其使用價值,例如一些古董家具、器皿等,反而因使用中所產生的包漿而身價倍增。但隨之會遇到一個問題,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磕碰,于是,對其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以期延長使用及其完美度。
在十多年前,誰家買了車,周末必是在樓下洗車,里里外外擦個遍。如今,多數去自動洗車場,幾分鐘就完成一整套打蠟、沖洗、烘干,如車間流水線一般。可以說,纏自行車幾乎絕跡,即便是上萬的越野自行車,也無此項操作,為了減輕重量,好多自行車連后座和支架都沒有……
隨著時代發展,擁有一件事物,會附帶有一大堆問題出現,例如養貓、買車……養貓,就要買貓砂、貓窩、貓糧、貓條,承擔貓會掉毛,貓會亂抓的后果;而買車,就會伴隨著要考駕照、審車、洗車、加油、產生剮蹭、折舊等問題。精細對待,不浪費、惜物沒有錯,但客觀上還是會有損壞的可能,或無法避免,或概率使然,人活著,無法保證時刻警惕,更無法完美避開所有坑。世界萬物,完美太難,缺憾才是常態。若有,那活著也太寡味無趣了吧。
有磕有絆,有起有伏的生活,才是普通人的生命路徑。每一道疤痕,每一段傷痛,都無法復制,無法抹去,就像歲月會給我們帶來皺紋和白發,同時也會帶來淡然和包容。(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