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年是屬于鄉下的,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最濃的年味是在鄉間。
過了臘八,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
城里的年味在熱鬧的年貨節里,在熙熙攘攘的超市商場里,在陽臺上掛著的臘肉和咸魚里,在滿大街上掛著的大紅燈籠里,在“今年在哪過年”的交談里。
在哪過年?多半的人會說“回家過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鄉下守望的老人早就數著日子等著孩子回家。
鄉間的年味遠比城市的濃烈,如一杯陳年的酒,醇厚綿長。歲月改變了許多東西,但關于過年的傳統習俗被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兒時關于年的記憶深深烙在我的腦海里,一幀幀、一幕幕,揮之不去,每到過年,更是清晰。
進入臘月,孩童們從大年三十晚開始倒數,期待著過年的一件新衣和除夕豐盛的晚餐,那是一年中難得的盛宴。大人們忙著準備過年吃的東西,空氣中彌漫著米香、油香、肉香。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到除夕這段時間,家家戶戶“掃灰”,將房梁上、墻角的灰塵和蜘蛛網等打掃干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當忙三十晚,清閑初一朝”。除夕是最忙的。早起,桌椅板凳清洗干凈。擺好方桌,請村里毛筆字寫得好的先生為左鄰右舍寫春聯。家家戶戶會把養了快一年的大公雞殺了,加鹽燒,滿屋子飄香。這是除夕晚餐的必備佳肴。從腌肉缸里取一塊咸肉和豬蹄放清水燒到收汁,炭火煨著。簡單的午飯過后,開始貼對聯。取點面粉,用開水打成漿糊,堂屋、廚房、雜物房門上都貼上。“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紅的春聯給草木蕭瑟的寒冬帶來了暖意,滿眼的紅,看了總會讓人振奮。
吃年夜飯,老家叫“封歲”。吃飯之前晚輩們先去給逝去的祖輩祭拜。已離開父母分了家立了戶的兒子,會請父母一起吃年夜飯,老老少少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這也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意義吧。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守歲”是孩子們的事。圍著火爐,吃著瓜籽,看著《春晚》,沒有手機的年代,那是無數中國人最好的除夕文化大餐。午夜十二點,炮竹聲準時響起,震響了山村的夜,四處升起的煙花映紅了天空。睡得很遲,醒得更早。天還沒亮,家家戶戶又爭先恐后點著“開門炮”,門口紅紅的鞭炮紙屑是迎接春天的地毯。
從大年除夕到正月初三這幾天,平日里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上顯得格外清靜,小區里也少有燈光亮起。在城里打拼的或安居的人,多會選擇回鄉下過年。老家,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在過年時節,吸引著人們奔赴而來。平日沉寂的村子熱鬧了起來,俊男靚女多了起來,追逐嬉戲的孩子們的笑聲多了起來。外出務工的回來了,求學的回來了,遠嫁的女兒回來了…… 村口的停車場此時派上了大用場。我喜歡這樣的擁擠,喜歡這擁擠里的人氣和人氣里的活力。
濃濃的年味是抵擋不住的舌尖上的味道,是家人團聚的溫馨歡愉,是無法抹去的故土難離,是刻在骨子里的美好記憶。(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舌尖上的冬閑大集
下一篇:過年啦!注意布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