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古稱“菠薐(léng)”。《本草綱目·菜部》“菠薐”條:“慎微曰:按劉禹錫《嘉話錄》云,菠薐種出自西國,有僧將其子來,云本是頗陵國之種,語訛為波稜耳。時珍曰:按《唐會要》云,太宗時尼波羅國獻波稜菜,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方士隱名為波斯草。”菠菜為莧科(以前歸在藜科),菠菜屬蔬菜,不管是尼波羅國(尼泊爾)獻的,還是波斯僧自攜而至,其原產地為波斯(伊朗)是確定無疑的,所以古人又稱之為“波斯草”。
在葉菜之中,菠菜最大的特點就是耐寒。不要說古時了,即便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到了冬天,就是大白菜、蘿卜當家,上頓熬大白菜,下頓就熬蘿卜絲兒,吃頓醋熘土豆絲、方瓜片炒肉片都是改善生活。如果這時有一種綠葉菜出現,還不讓人眼前一亮?所以黃縣話形容人是菠菜,那是在夸你,比如:拿兒你當個菠菜兒,你還直拿勁。
家里只要有塊菜地,刨苞米前后都會整好地畦一畦兒菠菜。“畦”黃縣話讀如鞋,“畦兒”指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田地,一般是長方形的。“畦”指將植物的種子篩到整好的畦兒上再覆一層薄土,或是把種薯放到溫床上,如畦菠菜、畦小油菜兒、畦地瓜芽兒。此時畦的菠菜春節時可以吃到,而想要吃“春菠”(春天的菠菜),得十一前后畦。菠菜是喜大水大肥的,越是水肥好,越是長得肥嫩,否則就會瘦而多筋。過年的時候,摘幾把菠菜用開水焯一下,拌豬肝、拌海虹,什么樣的客人都應付得過去。冬天要是吃涮火鍋,菠菜也是少不了的。作為古代第一吃貨,蘇東坡從“富冬蔬”的南方來到北方,抱怨冬天冷得啥菜也沒了,就菠菜能吃,還凍得梆梆硬,不像我們四川好多種菜……實際上,“雪底菠薐”才是菠菜最正確的打開方式,扒開厚厚的雪,露出綠得發黑的菠菜,本身畫面感就很強。其次,菠菜經過霜雪后,會變得甘甜脆嫩,是味道最濃厚最鮮美的時候。
來年四月份,菠菜開始長出“菠菜管兒”,這就是《本草綱目》說的“起薹”,《植物名實圖考》說的“菜把”。“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頂上開花結實,嫩的時候可以當蔬菜吃,如蒜薹、韭菜薹、菜薹。菠菜管兒就是“菠菜薹”,只不過這薹是空心的。既然蒜薹、韭菜薹之類的都可以吃,菠菜薹當然也可以吃了。很多人不懂,相比菠菜,菠菜管兒更好吃。趁著菠菜管兒還沒長出筋來,收割了,切成段,開水焯一焯,用鹽殺一殺吃,也可以舀點兒咸菜湯腌一腌(菠菜管兒容易壞缸),發得酸酸的,脆嫩無渣,酸爽可口。加點油熥一下,口感更是豐腴,吃起來“肉奶奶的”,下酒下飯俱佳。
小時候看過美國動畫片《大力水手》,大力水手遇到絕境時,只要吃罐菠菜,馬上就能變得力大無窮。害得我跟著沒少吃菠菜。后來才知道,吃菠菜太多,能不能長出大力水手的麒麟臂不好說,但大概率會得尿道結石。因為菠菜富含草酸,草酸容易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是沉淀物質,在體內不易排出,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結石。
如果你留心一下,現在市場上的菠菜和小時候吃的菠菜有點不一樣。小時候吃的菠菜桿長,葉形更尖,基本是個三角;現在主流的菠菜只有原來一半長,葉子是圓頭的。前者是比較古老的,唐朝傳入的就是這類,肉質根發紅,所以又叫“赤根菜”,比較文藝范的叫法是“紅嘴綠鸚哥”。葉子像箭頭,吃起來有點脆甜,小時候吃的都是這種。耐冷不耐熱(因含糖分多,故抗寒性較強),春天早早就起薹了,通常叫“尖葉菠菜”,又因種子帶刺,叫“刺粒菠菜”。后者是后來傳入的品種,耐熱,產量大,可在春夏季大田種植,市場上越來越多。它的根是白的,不像紅根那樣肉頭,葉片吃起來有點澀口,葉柄感覺“筋筋滓滓”的,通常稱作“圓葉菠菜”,也叫“圓粒菠菜”。(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