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準(GB/T28001—2001標準,下同)要求建立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是一個結構化的管理體系,是企業改善職業安全健康行為的一種新的運行機制,它不能脫離原有管理基礎,要在標準規定的框架內,根據企業自身狀況,運用創新思想,結合原有管理而建立。因此,在建立職業安全健康體系過程中常常會涉及與現有管理結合的問題,會遇到改進具體措施、方法與管理創新的問題。
一、比對分析,找出差距,發現改進機會
現代企業如能緊跟時代管理步伐,建立了包括職能部門在內的、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崗位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并納入企業標準化管理系列。企業的安全生產就能逐步走向規范化,但是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對照,管理的差距和不足還是顯而易見。
(一)現有安全管理在系統性、充分性方面表現不足。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強調的是用結構化、程序化、文件化管理手段,形成較為嚴密的管理系統。1.在組織結構上,標準要求對職業安全健康風險有一定影響的從事管理、執行和驗證的工作人員,應確定其作用、職責和權限,并形成文件予以傳達。就是說安全管理不只是安全管理部門的事情,也不只是生產系統的工作,而是與之相關的職能部門、科室都有密切聯系,他們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作用、職責和權限要以文件形式明示并告知。2.在管理程序上,避免管理的隨意性和部門、崗位之間推卸責任,管理的作用、職責和權限是通過管理程序文件規定來實現,如應急預案與響應程序,事故(事件)報告、調查處理管理程序等。3.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方針、手冊、程序和作業文件及其記錄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相互聯系的文件系統,為實現具體要求做出了規定,為評價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寺續適宜性提供了基礎。
(二)對法律法規、持續改進關注不夠。標準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識別和獲取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職業安全健康要求(如國家、行業標準)的程序,及時更新這些信息并將有關信息傳達給相關人員和其他相關方。國家、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規范、條例、規章是強制性要求,對組織及公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是組織判別不可承受風險的依據之一,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的重點。過去,我們往往遇到法律問題找法律,被動地去理解、去執行;持續改進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本思想,這個改進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運行控制過程的持續改進,包括方針、目標、管理方案、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現場安全管理等全面改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現場安全檢查、整改的持續改進。
(三)職業性危害是職業安全健康不可輕視的問題。所謂職業性危害,指在生產過程、勞動過程、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勞動者健康的因素。由職業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稱為職業病。安全管理習慣把主要精力放在工傷事故的預防和管理上,把職業性危害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出現類似問題與政策引導、企業生產工藝設施、技術條件、資金狀況、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關系有關。這一問題將隨著勞動工傷事故的減少,人們健康要求的提高表現的更為突出。
(四)現有安全管理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比較,不足具體表現在:未建立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培訓、意識和能力,文件、資料和糾正與預防措施控制等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和資料識別不充分,相關文件查詢途徑不清晰,記錄保存期限不明確,職業安全健康“三同時”工作銜接不夠;績效測量和監測未建立體系化管理,自查整改僅限于解決眼前問題,沒有管理評審活動等等。
上述發現的問題為準確、有效地建立體系提供幫助,為體系建立后滿足適宜性、符合性、有效性要求提供了保證。
二、多體系手冊、程序文件和記錄管理的兼容與銜接
有的企業在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之前已先后通過質量體系、計量體系、環境體系認證,各體系三個層次文件和記錄管理覆蓋范圍各有側重、各有交叉。在此基礎上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就面臨多體系手冊、程序文件和記錄管理的兼容與銜接問題,這個問題是整合型管理體系涉及的問題。為此,要對幾個體系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找出體系要素相近或相通的規律,緊緊圍繞職業安全健康特點,對培訓、文件、協商與溝通、記錄、內審和管理評審管理等通用管理程序文件進行適當調整,編制相互兼顧又有區別的控制程序文件。由于職業安全健康要記錄運行控制過程的表格很多,有原、輔材料進出、生產過程控制、設備檢測、工業衛生監測、員工職業健康體系、工傷報表等等,為此,要在職業安全健康記錄編號時,只要是職業安全健康可用的記錄表的記錄編號,保留原有編號,納入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記錄管理;職業安全健康需要且沒有編號的記錄表格賦予職業安全健康自己的編號。這樣,職業安全健康體系就有多種編號,但每個記錄表格編號又是唯一的,不影響各體系檢查驗證效果。在編制職業安全健康獨有程序文件和運行控制程序文件時,充分反映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特點,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多體系整合提供了借鑒。
三、用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宣貫工作推進體系的創建與實施
風險控制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運行的主線,基礎是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為控制風險,必須對所有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識別,而后評價每種危害的危險程序,確定不可承受風險,針對不可承受風險制定措施予以控制。對大型聯合企業,生產工藝復雜,設備、設施大型化,生產連續化,危險有害因素復雜多變,只有當全體員工認識、掌握了危害辨識、風險評價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實施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首先要從體系宣貫入手,組織領導干部、管理干部,體系內審員、聯絡員和關鍵重要崗位員工舉辦不同層次、不同場次的體系知識培訓;通過會議、廠內報紙、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系統宣傳體系方針、目標及職業安全健康相關知識;或在全國安全生產活動月期間,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知識編輯成問答題,刊登在企業內部小報上,向全體員工普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知識。其次,依托班組安全活動的基礎,在員工完成“三不傷害”防護卡的危害識別前提下,按照劃分作業活動、危害辨別、確定風險的步驟,組織全體員工對作業危害進行辨識,填寫危害因素基礎調查表,由專(兼)安全管理人員確定風險級別并制定對策措施。第三,借助每月安全檢查、巡查和專項安全檢查機會,檢查和督促體系建立計劃的完成情況。第四,把在內審、管理評審、外審一階段、二階段開出的輕微不符合項、觀察項或反映的不足、存在的問題等,收集整理歸類在局域網公布,為責任單位和相關單位進行舉一反三的及時整改提供信息,促進體系建立與實施。
四、遵循管理原則,分層管理,分級控制
對大型企業,管理幅度大、層次多,職業安全健康涵蓋所有生產和辦公區域從事作業活動的人員,要根據體系要素制定了職業安全健康職責,部門、單位按管理職責要求,分層管理,分級控制。
(一)文件管理。公司職業安全健康程序方面的文件。按《文件管理程序》批準、分布、發放、使用、更改,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由所在單位根據崗位安全要求起草,報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部門審核后按《文件管理程序》管理;受控文件主要通過電子網絡管理;需用書面發放受控文件的按規定領用簽收;部門、單位制定發布的涉及職業安全健康文件和資料的文件,需報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部門備案,保證文件在滿足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到最小化。
(二)不可承受風險的控制。為了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更為嚴密些,要根據企業目前管理水平和職業安全健康風險承受能力,把可能造成重傷、急性中度中毒以上事故作為評價不可承受風險的劃分準則。辨識出不可承受的風險。為加強抗風險能力,應本著不求全齊備,集中精力和現有資料,把主要的重大危險因素控制好的原則,對不可承受風險項目再次分析評估,確定出公司級重大危險因素和廠級不可承受風險,分級有重點地采取針對措施。對滿足《重大危險源辨識》條件的甲、乙類公司級重大危險源,制定了應急救援預案、分預案,并有計劃地組織演練。
(三)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是實現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方針的保證。要根據職業安全健康方針、目標尋找管理方案。要把項目中污染大,環境作業條件差的項目作為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首選,按照職能職責分工,基建技術改造管理部門按職業安全健康“三同時”要求管理建設項目,工程項目組負責具體的組織實施,安全管理部門和項目單位配合完成。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放置在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中有利于方案管理,特別有于職業危害源頭的治理。
五、加強內審員隊伍建設是建立和實施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本保證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內審員條件是:熟悉體系標準,掌握審核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具備有一定安全生產知識和工作經驗,辦事公正、客觀等。體系內審員不僅僅只是為組織進行內部審核時才發揮作用,而應當把內審員當作體系運行的常規力量來組織管理,為他們提供機會,不斷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建立體系初期,要求體系覆蓋的部門、單位指定專人參加體系基本知識培訓,作為今后職業安全健康工作聯絡員加以培養。在聯絡員中鼓勵參加內審員資格證書考試,特別是安全系統管理人員。讓他們參與初始評審工作,參加所在單位危害辨識的組織協調,學習運用風險評價的一般方法。為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標準的認識理解,為各單位體系宣貫提供有效的師資,可以組織內審員第二次異地脫產學習,并增加了新的學員。
在能力上給予鍛煉實踐的機會。如在初次內審時,盡可能讓每個內審員有學習實踐機會,每組配備了多名內審員;在兩次外審中安排內審員擔任審核組向導,兼負觀摩學習、記錄和引導的職責。每次審核結束后組織內審員進行講評,并把記錄下的不足和存在問題匯總公布,便于借鑒整改。
總之,體系建立和運行中的許多工作是由內審員、聯絡員具體協調落實完成的,他們是保證體系有效運行的骨干力量。
下一篇:0HSMS的管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