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技術措施計劃是企業有計劃地改善勞動條件的重要工具,也是做好安全工作、防止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企業要在編制____的同時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劃。
A.生產、技術、財務計劃
B.設備計劃
C.產品開發計劃
D.銷售計劃
答案:A
2.企業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編制與執行,應由____負全責。
A.安全工作的職能部門
B.主管安全工作的副廠長
C.企業最高領導人
D.高級工程師
答案:C
3.勞動部、全國總工會于1956年發布了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項目總名稱表。下列項目中,____屬于安全技術措施計劃項目總名稱表范圍。
A.企業新建、擴建時所需的安全技術措施
B.個人防護用品及專用藥皂、藥品
C.為保持空氣清潔或使溫、濕度合乎勞動保護要求而安設的通風換氣裝置
D.企業采取新的技術措施或采用新設備時,必須解決的相應安全技術措施
答案:C、D
4.為保證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貫徹執行,應每____對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監督。
A.年
B.半年
C.季度
D.月
答案:C
5.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編制工作應由____負責具體組織。
A.企業安全工作專職機構(或專職人員)
B.企業財務計劃部門
C.企業生產部門
D.企業的廠長
答案:A
6.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求____對本企業安全生產負具體領導責任。
A.廠長(經理)
B.總工程師
C.主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廠長
D.安全專職機構的正職領導
答案:C
7.新工人進入生產崗位前應安排做好體檢工作,分配時應執行有關職業禁忌癥的規定,這是企業____的職責。
A.安全專職機構
B.人事、勞資部門
C.衛生保健部門
D.計劃部門
答案:B
8.在總工程師領導下,____負責組織制訂各工種安全操作規程,檢查安全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保證工藝文件、技術資料和工具設備符合安全要求。
A.車間安全員
B.車間技術員
C.車間主任
D.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答案:D
9.1963年國務院發布了____,該文件將安全生產責任制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法規的形式公布,顯示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工作的重要意義。
A.《關于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
B.《國務院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緊急通知》
C.《工廠安全衛生規程》
D.《國務院關于加強防塵防毒工作的決定》
答案:A
10.《企業法》規定:"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干部玩忽職守,致使企業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____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答案:D
11.安全目標實施的管理是指在落實安全保證措施計劃、促使目標實現過程中所進行的計劃、組織與控制活動。這個階段是安全目標管理取得成效的____環節。
A.決策性
B.決定性
C.一般性的中間
D.最終
答案:B
12.企業安全目標體系的建立是一個____的過程,是全體職工努力的結果,是集中管理與民主管理相結合的結果。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進行
D.各部門間橫向反復
答案:C
13.在開展安全目標管理過程中,企業的主管領導應負責下列工作中的兩項為____。
A.確定企業安全生產的總目標
B.確定每一級安全目標實現的途徑
C.對下屬各單位關系的協調
D.逐級檢查每一級安全目標的實施結果
答案:A、C
14.安全目標卡是推行安全目標管理所特有的管理方式,目標卡根據使用者不同可分為車間目標卡、科室目標卡、班組目標卡和個人目標卡。目標卡的使用期限____。
A.車間目標卡、班組目標卡、個人目標卡的使用期限與企業總目標的期限應協調一致
B.車間目標卡、班組目標卡、個人目標卡的使用期限與企業總目標的期限可不一致
C.車間目標卡、班組目標卡、個人目標卡的使用期限應一致
D.車間目標卡、班組目標卡、個人目標卡的使用期限不必一致
答案:A、C
15.一般安全檢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業的安全管理情況和安全技術、工業衛生狀況,為安全管理工作計劃提供依據。對于一般性安全檢查各企業通常是____。
A.每年開展2-4次
B.每年開展1-2次
C.每月開展1次
D.每周開展1次
答案:A
16.季節性檢查是根據季節特點,為保障安全生產的特殊要求所進行的檢查,由____根據不同季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計劃,并組織進行具體的安全檢查。
A.企業廠長(經理)
B.安全專職機構
C.各車間
D.生產部門
答案:B
17.防暑降溫檢查工作主要包括:入夏前檢查防暑降溫的準備工作情況和夏令期間的防暑降溫檢查。對后者的檢查主要有三個方面,即____。
A.技術措施、保健措施、組織措施
B.技術措施、保健措施、行政措施
C.保健措施、組織措施、行政措施
D.技術措施、組織措施、行政措施
答案:A
18.安全檢查中對不安全的隱患進行整改要確定責任,問題解決后要進行效果評價,評價內容包括____等項內容。
A.隱患是否徹底消除
B.是否安全可靠
C.有何經驗教訓
D.下一次檢查的大致安排
答案:A、B、C
20.機械安全檢查中對工藝裝備的檢查主要是檢查工藝裝備器具的____。
A.耐久性
B.穩固性
C.強度
D.運轉速度
答案:B、C
21.下列情況中,有三種情況屬于違章作業,即____。
A.高處作業穿硬底鞋
B.任意拆除設備上的照明設施
C.特種作業持證者獨立進行操作
D.非崗位人員任意在危險要害區域內逗留
答案:A、B、D
22.禁止標志的含義是不準或制止人們的某種行為,它的基本幾何圖形是____。
A.帶斜杠的圓環
B.三角形
C.圓形
D.矩形
答案:A
23.安全教育工作中有關安全工作方針、政策教育是指對企業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進行的黨和政府有關安全生產____等內容的宣傳教育。
A.方針、政策
B.法令、法規
C.安全技術知識
D.勞動衛生知識
答案:A、B
24.離開特種作業崗位____年以上的特種作業人員,需重新進行安全技術考核,合格者方可從事該作業。
A.半
B.1
C.2
D.3
答案:B
25.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嚴禁無證操作。取得《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者每____年進行一次復審,未按期復審或復審不合格者操作證自行失效。
A.1
B.2
C.3
D.5
答案:B
26.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時間不少于____學時。
A.40
B.80
C.100
D.120
答案:C
27.下列工種中,____等屬于特種作業人員。
A.鍋爐司爐工
B.廠內機動車駕駛人員
C.鍛工
D.起重司索、指揮作業人員
答案:A、B、D
28.企業新職工上崗前必須進行廠級、車間級、班組級三級安全教育,三級安全教育的時間不得少于____學時。
A.8
B.20
C.24
D.40
答案:D
29.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____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它禁忌從事的勞動。
A.1
B.2
C.3
D.4
答案:D
30.對懷孕____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A.5
B.6
C.7
D.8
答案:C
31.有不滿一周歲嬰兒的女職工,其所在單位應在每班勞動時間內給予其兩次哺育時間,每次____分鐘。
A.15
B.30
C.45
D.60
答案:B
32.已婚待孕女職工禁忌在含有鉛、汞、苯、鎘等毒物的作業場所中從事屬于《有毒作業分級》標準中第____級的作業。
A.1
B.2
C.2-3
D.3-4
答案:D
33.原勞動部頒布的《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中指出,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____勞動。
A.《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標準中第2級以上的接塵
B.《有毒作業分級》標準中第1級以上的勞動
C.《體力勞動強度分級》標準中第3級體力勞動強度勞動
D.《高處作業分級》標準中第2級以上的高處作業
答案:B、D
34.個人防護用品是發放給勞動者個人隨身使用的物品,它與某些集體防護措施、職工福利設施、一般工作標志等非個人防護性用品不同。下列物品中____屬于個人防護用品。
A.安全網
B.安全帶
C.肥皂
D.郵遞員工作服
答案:B
35.在用車床加工零件時,不允許操作工穿戴____等服裝。
A.過于肥大的褲子
B.手套
C.涼鞋
D.帽子
答案:A,B,C
36.在易燃易爆場所作業的人員不能穿戴____。
A.尼龍工作服
B.棉布工作服
C.防靜電服
D.耐高溫鞋
答案:A
37.操縱轉動機械的工人應發給____作為防護用品。
A.護目鏡
B.手套
C.一般性工作服
D.護發帽
答案:A、C、D
問答題:
1.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依據是什么?
參考答案(答題要點):
(1)國家頒布的勞動保護法令標準;
(2)安全衛生檢查中所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
(3)工傷、職業病和職業中毒的主要原因所應采取的措施;
(4)生產發展的需要所應采取的安全措施;
(5)廣大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2.簡述安全生產責任制在企業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答案(答題要點):
(1)企業崗位責任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2)企業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
(3)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可以使各部門、各類人員安全職責分明、分工協作;
(4)更好地發揮安全專職機構的作用;
(5)便于事故調查和安全工作的改進。
3.安全生產檢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答題要點):
(1)查思想;
(2)查認識;
(3)查現場;
(4)查隱患;
(5)查管理;
(6)查制度。
4.安全教育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參考答案(答題要點):
(1)思想政治教育;
(2)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教育;
(3)安全技術知識教育;
(4)典型經驗和事故教訓教育。
5.勞動防護用品應如何選擇?
參考答案(答題要點):
(1)明確對確定的生產性有害因素的防護效能;
(2)結合生產作業環境、勞動強度及有害因素存在的形式、性質、濃度、勞動者自身狀況等因素;
(3)必須嚴格保證質量;
(4)穿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