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處理的主要任務是:
(1)盡快消除事故的根源,防止事故擴大和重演。
(2)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障配電網絡設備的繼續運行,使用戶正常用電。
(3)對已停電的用戶盡快恢復供電。
運行單位應建立事故搶修組織,明確職責分工和聯系辦法。
運行單位應儲備一定數量的備品、備件和失修工具,指派人員負責保管,每年檢查一次。事故動用后及時補齊,其他情況不得挪用。
線路發生故障(不論重合是否成功)或頻發性瞬間接地等異常現象,應迅速組織人員對異常線路進行全面巡查,必要時,調度人員通知用電監察人員查明高壓用戶的設備情況,直至故障點全部查出為止。
發生接地故障的混凝土桿應詳細檢查根部有無燒傷,并做好記錄。
高壓分支線路保險絲熔斷或油開關掉閘時,不得盲目試送,必須詳細檢查線路,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方可送電。
變壓器一、二次側熔絲熔斷時,按如下規定處理:①低壓熔絲熔斷時,除接觸不良外,必須檢查低壓線路,無問題后方可送電。送電后應立即測量負荷電流,判明是否確無問題。②高壓熔絲熔斷時,必須詳細檢查高壓設備(如檢查油色、油溫、油味等)測量變壓器絕緣電阻,必要時還應做耐壓、匝層間絕緣試驗、測量直流電阻,無問題后方可送電。
中性點不接地系統發生永久性地故障時,可利用柱上開關分段選出故障段。
重合未成功的短路故障,應迅速查出原因,將線路停電地段縮至最小范圍。
事故巡查時,處理人員應將事故狀況做好現場記錄,收集引起故障的一切物件并妥善保管,作為分析事故的依據。
事故發生后,運行單位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調查,分析原因,制訂防止事故的對策。
事故處理工作應遵照本規程及《架空配電線路安裝,檢修工藝規程》的技術要求進行。緊急情況下因條件、時間等限制,在保障線路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可采取臨時措施。但事后要及時改善。
技術管理
供電所必須建立好下列主要技術資料:
(1)高壓配電線路系統圖;
(2)高壓配電線路桿位圖或條圖;
(3)高壓網絡相位圖(若高壓配電線路桿位圖或條圖上已有可不另建);
(4)配電線路檔案袋(包含線路設計、竣工圖、有關協議、施工記錄等);
(5)配電線路臺賬;
(6)變壓器運行卡片;
(7)油開關卡片;
(8)低壓臺區圖;
(9)線路缺陷記錄;
(10)變壓器缺陷記錄;
(11)線路異常運行記錄;
(12)交叉跨越記錄;
(13)線路臟污地段記錄或污垢等級圖;
(14)防洪設施記錄;
(15)高壓配電線電流、電壓記錄;
(16)接地裝置記錄;
(17)工作日志;
(18)運行分析會記錄;
(19)培訓記錄;
(20)安全活動記錄;
(21)絕緣保安工具檢查試驗記錄;
(22)工具儀器記錄。
除以上資料外,還應建立具有短期保存價值的各種現場記錄(如登桿檢查記錄、測試記錄等),以備考查。
為提高運行管理水平,還應根據運行情況選擇部分線路建立導線接點、桿塔、拉線、絕緣子運行記錄詳細記載運行情況,考察運行年限及產生的問題,積累運行經驗。
供電所必須按規定日期上報下列主要生產表報:①月份工作計劃和總結表;②缺陷統計表;③設備評級表;④固定資產統計表。
線路運行人員必須認真記好巡線手冊。有關領導應經常進行檢查。
運行人員的管轄范圍必須搞清,按有關規定與有關方面簽好維護協議書。
高壓配電線路系統圖必須指定專人負責更改,使其保持正確無誤。
技術資料應指定人員負責,經常保持正確,對一些主要資料(如缺陷)或涉及面廣的資料(如線路更改后訂正圖)應根據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
供電所需按下列原則做好缺陷分類工作,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提出對策。①緊急缺陷:指嚴重程度已使設備不能繼續安全運行,隨時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缺陷。必須盡快消除(一般不超過24h)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術措施,進行臨時處理。②重大缺陷:指缺陷比較嚴重,但設備仍可短期運行。應在短期(10天)內消除,消除前應加強監視。③一般缺陷:對安全運行影響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度檢修計劃中消除。
新設備和檢修后的線路應及時按照《架空配電線路安裝、檢修工藝規程》規定進行驗收(包括運行單位自行承擔的工程)。
運行單位應根據線路狀況,沿線地形,周圍環境及氣象條件等,對線路劃定特殊區域,以便掌握客觀規律,加強運行管理,做好季節性預防工作。特殊區一般有污穢區、霧區、雷擊區、風害區、洪水刷區、鳥害區、外力破壞區等。
運行單位應定期進行運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找出規律,制訂措施,不斷提高運行工作水平。保障線路安全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