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安全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安全生產是一切經濟活動的頭等大事。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中,一般職工占了絕大多數,因而,企業職工的安全素質是安全生產的保證。據調查分析,造成各類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物的不安全因素。兩者比較,人們的不安全行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約占全部事故的60%以上。事故的發生有時看似偶然,其實寓有很大的必然性。要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必須全面提高人員的安全素質,推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2 企業推行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2.1 何謂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就是保護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的總和構成了安全文化。安全價值觀是指安全文化的深層結構;安全行為準則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層結構。企業安全文化是指人的安全意識、安全信仰、安全習慣、職業道德、安全價值觀念的反映。安全文化是企業整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企業生產、安全管理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傳統的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的安全管理已不能適應工業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營造實現生產的價值與實現人的價值相統一的安全文化是企業建設現代安全管理機制的基礎。實行現代安全管理的兩個主要杠桿是法治約束和經濟約束,這兩個杠桿必須以安全文化作為支點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實行法治首先必須使被治者具備現代安全法律知識和守法意識,就是說必須通曉和認同以科學的安全價值觀為基礎制定的安全行為準則;實行經濟手段約束(即獎懲機制),也必須具有以安全價值觀作為基礎的安全行為判別標準及主動承擔經濟風險的意識。顯然,沒有安全文化這個支點,這兩個杠桿的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
2.2 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
隨著企業經營機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的安全生產管理機制也由原來計劃經濟管理的“國家監察、行政管理、群眾監督”這“三位一體”體制轉變為“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勞動者遵章守紀”的新形模式。這種工作體制表述方式的改變,說明在建立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條件下,企業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所應承擔的安全責任。企業是安全生產的主戰場,“企業負責”就意味著加重了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責任。“勞動者遵章守紀”,強調了人的重要性。要由計劃經濟下被動的“要我安全”,轉變到市場經濟下“我要安全”的高度。這種高層次的安全意識,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企業自我完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需要。早在九四年六月,勞動部部長李伯勇已經提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這就要求企業全體人員都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文化素質,具有現代安全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如何落實“安全第一”,如何有效地減少人為失誤,那就是要提高安全文化。事故致因理論和實踐證明,絕大多數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與“機器或物質的不安全狀態”在同一時空相遇而發生的(例如,沒戴眼鏡或面罩的工人,在打開防護門操作或防護門損壞,被啤酒瓶爆傷眼睛);少數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遇到“環境的不安全條件”才發生的(例如,冒冒失失的工人在昏暗的路燈下,不慎跌入未蓋蓋兒的污水井中);更少數事故是由于“機物的不安全狀態”處在“環境的不安全條件”下被引發的(例如,較干燥的硝化棉在氣溫高的倉庫內自燃引起火災)。這就是構成事故的三因素:人員——機物——環境的關系。在這三者中,“機物”、“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唯有“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他又是操作機物、改變環境的主體,因而,緊緊抓住“人”這個活的因素,提高他們的安全文化素質,是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關鍵。人的安全素質包括安全生理的、安全心理的、安全技術的及安全文化的四個方面,其中安全文化素質是另外三項素質的整合環節,它的功能是將人的四項素質整合為整體素質,即安全素質系統。人員本質安全化就是使生產者具有與生產系統相匹配的安全素質系統,使人、機、環境達到最佳的安全匹配,實現人機環境系統本質安全化。
2.3 企業安全文化在生產活動中能形成“自控機制”
安全文化在生產中能形成安全文化力場,這個場以安全第一的觀念作用于生產中的每一個人,如果企業建立起濃厚的安全文化環境,不論決策者層、管理者層還是一般員工,都會在安全文化場的約束下規范自己的行為。以本公司為例,有2000多名職工,其中封開農民合同工占人數1/5,還有成千人的外地民工作為輔助工,這些人文化水平較低,公司領導首先從自己做起,嚴明紀律,工人違章違紀車間干部都要負責,對新工人嚴格按標準化動作培訓,動作不合格一律不能上崗,一絲不茍地培養全體員工遵章守紀的習慣,在全廠形成了很強的現代安全文化場。使每個進廠的人員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工廠職工遵章守紀的行為,而不愿作出違章違紀的言行來。
安全文化就象一只看不見的手,凡是脫離安全生產的行為都會被它拉回到安全生產的軌道上來。在生產中違章作業發生了事故,人們在分析違章的原因時常說:“違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規章的自覺性”。這自覺性就是人的意志品質,是指人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目的和意義程度的大小,由于這一區別,人們即使面臨同一個環境卻會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這種支配行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質。人們有了高度的安全文化就會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經濟的前提條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開放中重要地位,體驗出“傷亡是不能用經濟效益彌補的”這一觀念的深刻涵義;感覺到自己對自己、自己對他人安全應承擔責任;進而明確自己的安全規范。安全文化場把安全的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上升到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上升到成為激勵人們為之奮斗的目標動機,調動人的潛能、理想、抱負和意志,主動自我完善安全第一的觀念。企業安全文化場的水平標志著企業現代化的水平,標志著企業文明管理的水平。
2.4 企業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靈魂。
安全文化不單是指職工安全知識的提高,更是指人們對待安全科學技術的態度;不單是指企業安全管理活動產生的成果,還包括造成那種管理方式的原因和所體現出來的安全行為準則;不單指有序的安全生產環境,更是指產生這種環境的感情基礎;不單指企業領導作出的安全決策,更是指這種決策折射出的領導者信仰的安全哲學;不單指事故及損失率的下降值,更是指對待這種下降的心理態勢……。總之,企業安全文化是滲透在安全管理一切活動中的靈魂所在。安全管理主要是管人,管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利用計算機進行監視,而是運用文化的微妙影響。安全文化能為職工提供安全生產的思維框架、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使人們在自覺自律中舒暢地按正確的方式行事,規范和控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安全行為。
3 現代企業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安全生產是關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是關系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大事,是關系到政治社會穩定的大事。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我們一定要從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高度提高認識,增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履行安全生產職責的自覺性,落實各項安全措施確保安全生產。我們經濟活動的目的最終是以最小的投入,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人民的最大利益。試想,以犧牲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經濟效益,又有何意義呢?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理論,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性。維護職工的生命安全是企業的頭等大事。“生產必須安全,安全保證生產”,要確保安全,必須推行安全文化。
企業推行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從本單位實際狀況出發,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機制轉換過程中職工對安全價值觀的取向如何,分析當前安全生產的狀況因勢利導地推動安全文化建設。首先要提高黨政工團領導和管理人員的安全文化素質,使他們有齊抓共管的共識,這是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也是直接影響企業綜合管理成效的關鍵所在。要以人為本,要對各層次(決策層、管理層、員工層)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包括安全觀念(意識)、安全知識、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及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內容。組織企業各部門對各種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技術標準進行修改、補充、完善活動,這是極為有效、不可缺少的方法,通過它可以統一認識,統一安全行為規范。運用各種宣傳媒介,安全演講會、事故分析會、安全技術交流會、安全獎勵表彰會等貫徹企業安全文化,倡導生產必須安全的思想。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長期堅持,企業的安全文化必將日益提高并在生產工作中顯出奇效。
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看,企業就相當于一所學校,廠長是校長,管理人員是教師,學校的水平取決于校長和教師的水平,首先是校長的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校長應當是既有見識又很明智,既有較高的安全文化素養又具有較強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領導者。作為擔任施教任務的各級管理者,應在不斷地選擇、培養過程中,形成企業安全文化的中堅力量。企業決策層及管理層具有較高的安全文化,才能在企業中有序地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場。企業安全文化場相當于學校的整體素質和校風,具有治廠嚴謹的安全文化場,才能造就出品學兼優的安全生產力。實踐證明,不造就大批的安全生產力就不可能順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4 結束語
安全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精神成果,它能使企業領導與工人都納入集體安全情緒的環境氛圍之中,產生有約束力的安全控制機制,使企業由相互利用組成的松散群體轉化為共同價值觀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體。對一個企業來說,安全生產是第一位的,沒有安全就沒有企業的一切。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成功的“秘密武器”。安全文化是在工業社會生活及生產活動管理中完成其安全價值功能的。它對于企業既是一種現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種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反映在生產現場既是有形的安全規范,又是無形的安全文化場,因此它是完善安全管理體制與完善人員行為素質,建設現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礎。建設安全文化既是現代工業社會管理及企業管理的需要,也是社會及企業健康發展的需要。所以,現代企業應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設。
上一篇:倡導安全文化,抓好班組安全管理
下一篇:打造企業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