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盡管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但從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安全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仍屬于“安全教養”、“安全修養”或“安全素質”的范疇。也就是說,安全文化主要是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人培養成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表現的人。
倡導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條件下,使人類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實現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并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范要求。人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安全文化的教養和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預防事故發生、保障生活質量,這就是筆者認為的安全文化的本質。
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于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目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管理的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采取不安全行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并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的強化,利用領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手段,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進其安全意識和行為,從而使人們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成自覺主動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成“我要遵章守法”。
下一篇:煙草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