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伴隨于人類進化和發展過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遠古時代,原始人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和抵御野獸的侵襲,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為生產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圍,開挖溝壕來抵御野獸的襲擊。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付水患的偉大創舉。公元132年,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為人類認識地震作了可貴貢獻。在生產作業領域,人類有意識的安全活動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時代,當時人類生產從畜牧業時代向使用機械工具的礦業時代轉移,由于機械的出現,人類的生產活動開始出現人為事故。隨著手工業生產的出現和發展,生產中的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安全防護技術隨著生產的進步而發展。在公元七、八世紀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毒氣,并提出測知方法。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諸病源侯論》中記載:“……凡古井冢和深坑井中多有毒氣,不可輒入……必入者,先下雞毛試之,若毛旋轉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公元752年,唐代王濤著的《外臺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處所,可用小動物測試,“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積累了許多關于防止災害的知識與經驗。我國古代的青銅冶鑄及其安全防護技術都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湖北銅綠山出土的古礦冶遺址來看,當時在開采銅礦的作業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風、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護等一系列安全技術措施。在我國古代采礦業中,采煤時在井下用大竹桿鑿去中節插入煤中進行通風,排除瓦斯氣體,預防中毒,并用支扳防止冒頂事故等。1637年,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盡地記載了處理礦內瓦斯和頂板的“安全技術”:“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銳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透上”,采煤時,“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實其井”。公元989年北宋木結構建筑匠師喻皓在建造開寶寺靈感塔時,每建一層都在塔的周圍安設帷幕遮擋,既避免施工傷人,又易于操作。防火技術是人類最早的安全技術之一。早在公元前七百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濟”的記載。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集》記述,北宋首都汴京的消防組織就相當嚴密:消防的管理機構不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軍隊擔負執勤任務;“每坊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一所,鋪兵五人”負責值班巡邏,防火又防盜。在“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余人。乃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火索、鐵錨兒之類”;一旦發生火警,由軍弛報各有關部門。中國古代沉淀的安全行為文化和物態文化的光輝燦爛奪目。
更為突出的是在古老的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進程中,流動于民族文明長河中的安全觀念和方略,對我們今天現代社會的安全活動有著極有價值的借鑒。
“觀”,觀念,認識的表現,思想的基礎,行為的準則;方略,方法和策略,活動的藝術和技巧。現代的安全活動,需要正確的安全觀,只有對人類的安全態度和觀念有著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并有高明安全行動藝術和技巧,人類的安全活動才算走入了文明的時代。
安全方略之一:居安要思危─出于《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不忘危,預防為主”,正象孔子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真乃安全行動的原則和方針是也。
安全方略之二:長治能久安─出自《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是的,只有發達長治之業,才能實現久安之勢。這不僅對于國家安定是這樣,生活與生產的安全需要這一重要的安全策略。
安全方略之三:有備才無患─出于《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只有防患未然時,才能遇事安然,成竹在胸,泰然處之。能說不是重要的安全方略嗎?
安全方略之四:防微且杜漸─源于《元史、張楨傳》:“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從微小之事抓起,重視事物之“苗頭”,使事故和災禍剛一冒頭就及時被制止。為損失控制之戰術。
安全方略之五:未雨也綢繆─出自《詩、幽風、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盡管天未下雨,也需修補好房屋門窗,以防雨患。如要安全,也須此然。這不失為有效的事故對策。
安全方略之六:亡羊須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盡管已受損失,也需想辦法進行補救,以免再受更大的損失。古人云:“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故曰:“吃一塹,長一智。”;“前車已覆,后來知更何覺時。”謂之:“前車之鑒。”這些良言古訓,雖是“馬后炮”,但不失為事故后必須之良策。
安全方略之七:曲突且徒薪─源自《漢書、霍洌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徒其薪,不者則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只有事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止災禍。這是“預防為主”之體現,是防范事故的必遵之道。......。
古語指教我們的安全方略,不失為“警世良言”。但應予注意的是,面對現代復雜多樣的事故與災禍大千世界,以教條不變的政策對待之,是必定要失敗的。正如秘本兵法《三十六計、總說》中所云:“陽陰燮理,機在其空;機不可設,設在其中。”只有以變化和發展的眼光去實踐中探求和體驗,才能在與事故和災禍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
上一篇:建設安全文化構建和諧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