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安全專家羅云指出:“沒有安全文化的理念,事故就會一個接一個,永遠糾纏于事故處理中。” 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社區推廣協進中心主席萊福•溫斯朗一行在2004年、2006年兩次對濟南市經七路第一小學的考察,更是給學校帶來了先進的安全理念,對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給予了肯定,提出了建設具有安全文化理念的世界標準平安學校的希望。
如何打造學校的安全文化,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切實構筑平安校園。幾年的實踐,使我認識到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當先”的安全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圍,通過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使安全教育進校園,進書本,進課堂,是打造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徑。
首先,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一些自我保護和日常安全的知識,培養學生關愛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識和理念。如:可以請公安、衛生防疫、消防等專業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防火、防電、人身安全、健康、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可以組織開展“小學生法規知識競賽”,“我是小交警”,“模擬法庭”等交通安全方面的活動,讓學生辨認交通安全的標志,知道紅綠燈閃亮分別代表什么,為什么帶小黃帽過馬路比較安全。還可成立“小交警廣播熱線”,組織紅領巾“安全一點通”宣傳隊,組織“安全教育”主題隊會觀摩等,讓學生通過看看,演演,說說,比比等形式,豐富學生的安全知識。還可通過觀看圖片,錄象,電影等,讓不幸的事實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復雜多變的,要想生活地更加幸福,就得學會保護自己。再有就是開設安全課,將安全知識編成教材,將安全課編入課表,把安全教育列入學校的教學內容之中,使安全教育在時間上,內容上有了保證,做到有計劃、有系統、有目的進行。
其次,學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讓學生了解一些自我保護和日常安全的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規范生活、遵章守紀的自覺性。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同樣,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安全意識,使其內化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星級優秀路隊班”和“文明禮儀流動紅旗評比”等一系列的檢查評比活動,使學生養成上下樓梯走右邊,不蹦跳臺階,走路要輕,不亂跑等好習慣。這樣不但可以確保學生的安全而且使學生的文明程度也得到提高。同時可以出臺安全事故一票否決制度,在評選先進班集體的過程中,對出現安全事故的班級實行一票否決,這樣讓學生們在集體利益面前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學生們一心為班級爭光的集體榮譽感可規避他們一些不安全行為的發生。為加強安全教育的效果,可采用多元化、開放性的評價體系,建立學生安全成長記錄,由老師、家長、學生分別評價,并以此作為學期末評選安全小標兵的依據。
再有,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安全教育的氛圍。可以在校園內設置交通知識宣傳墻,在大廳的柱子上張貼一個個安全宣傳知識的小板塊,利用樓梯走廊建安全知識長廊,還可在廁所的隔斷上別出心裁地貼上安全小報,操場兩側設置多塊宣傳欄定期將學生搜集的安全知識進行噴繪張貼等,讓學校的一磚一墻都“說話”,讓學生置身于隨處可見、色彩鮮艷的安全宣傳圖片中,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最后,安全教育是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密切配合的一項基礎工作。可通過召開家長會或個別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強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可向家長提出要求,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方法。每逢寒、暑假,學校可以統一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與學校共同抓好學生假期的安全教育工作。
學校還要積極與社區教育相結合,讓社區各職能部門發揮教育作用,協助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在交通、飲食、防火、防盜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總之,安全教育工作是打造安全文化的基礎,是創設校園安全的重要環節。只有始終把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長抓不懈,形成安全文化的氛圍,才能做到確保校園的平安。
下一篇:安全培訓寓于安全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