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多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引起了全國上下的密切關注。眾多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令人震驚、悲痛。面對頻繁發生的事故,人們接連發出了“帶血的煤”還要挖多久的詰問。頻頻發生的事故再次為我國的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鐘。雖然事故發生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企業沒有處理好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放松了安全生產管理。
安全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自從人類有了生產、經濟活動以來,安全生產就與其相伴相生,覆蓋了整個社會的勞動過程,包括工業、建筑、交通、商貿以及農業與服務業等各行各業。因此從大的方面講,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存在著安全問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生產安全與企業經營更是如影隨形。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雖然以經營利益的最大化為根本目標,但又不得不投入一部分資金來保障安全生產,從而在表面上與"經濟利益最大化"產生了一種"對立"和"沖突",但事實并非如此。
為了維護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對于安全投入問題,每家企業心里都有一本賬,他們都在尋找安全與利益之間的一個平衡點,但是由于認識和文化以及受到政策和社會影響的不同,這個平衡點的取得可能相差萬里!
安全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安全為天,安全是福”,指出了安全工作對于開展經濟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經濟效益是企業存在的核心目的,是企業整體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事實上,企業盲目追求高效益往往欲速不達,一旦釀成事故更是追悔莫及。在安全經濟學上,預防性的“投入產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產出比”。
安全投入是經濟效益的一部分
有研究成果顯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預防性投入效果與事后整改效果是1:5的關系。這一安全經濟的基本定量規律是指導安全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這兩者之間是緊密聯系,不可或缺的矛盾統一體。
首先,安全工作能否搞好搞扎實,在直接效益方面體現的十分明顯。表面上,經濟效益與安全生產投入是一對矛盾體,安全生產投入增加生產成本,從而影響經濟效益,想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少投入多產出。其實不盡其然,這對矛盾體是相互制約更是相互促進的,要想保證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安全生產進行必要的投入,才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這是因為:安全生產的投入是生產成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來說,產品是由原材料通過人使用設備加工出來的。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設備設施、勞動力3個方面。有了好的原材料必須通過設備設施去加工才能成為產品。產品加工的好壞、效率高低直接體現經濟效益的高低。如果設備設施安全性能低下,那么生產效率則會很差,會出不合格的產品,甚至會危及人身安全與健康,何來經濟效益呢?要保證設備設施安全高效的運轉,就必須投入資金對設備設施性能加以維護,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設備設施安全高效的運轉,就能生產出又多又好的產品,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反之.就可能給生產安全、經濟效益和人的生命安全帶來重大損失。
一切生產活動都是以人為本展開的。產品是通過人掌控設備設施生產出來的。人的素質高低會直接影響經濟效益好壞。就算有好的設備設施,如果操作的人不懂技術要求,不按規程進行操作就會出廢品甚至損壞設備設施,發生人身傷害事故,又談何經濟效益?提高人的素質就必須要有投入,通過學習培訓提高技術水平、熟練掌握操作規程,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有了高素質的人,就能很好地發揮設備設施的作用,生產出一流的產品,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說安全生產的投入是生產成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不能省略的。沒有安全生產想取得經濟效益那就是一句空話。
扎實的安全工作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效益也相當可觀。所謂的潛在,就是看不見摸不著,存在于事物內部不容易被發現或發覺,潛含在整個生產的全過程,同時具有正負效益的兩重性,即安全生產是潛在的正效益,不安全因素就是潛在的負效益。潛在的正效益來自安全生產的全過程,從設計到施工,從生產到產品出售(從投入到產出),從操作到設備運行,從三級檢查到排除隱患,都要時時注意安全,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使生產正常運作,設備安全運行,確保企業日、月、年各項任務指標按計劃順利完成。
安全的潛在效益也隨著計劃指標完成逐步體現出來。反之,思想麻弊,重生產輕安全,只抓效益不抓安全、趕工期、找捷徑、急功近利、違章操作,安全責任不落實、不檢查,事故隱患不排除,都是潛在的負效益,一旦發生事故就暴露無遺,負增長就會直線上升。正效益蘊含在整體效益中,并不明顯,而負效益明顯醒目,經濟損失數額巨大,有的甚至無法估量。為此,我們要從安全生產潛在的兩重性中,進一步認識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成企業整體效益的一部分。
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良好是最佳契合點
安全生產對經濟效益的巨大貢獻顯而易見,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對推動和促進安全生產工作深入健康地開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企業經濟效益越是不斷提升,經濟實力越是不斷增強,就越有條件為搞好安全基礎設施和隱患整改等建設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搞好安全生產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是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無論是保障設備安全還是加強事故隱患整改治理,都離不開資金的大力支持,從根本上來講,都離不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這是一般的規律。
其次,搞好各種安全設施建設僅僅是完成了整體安全工作中物質基礎部分,還有更重要的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只有深入扎實地搞好安全文化建設,才能真正做到長治久安。而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同樣離不開資金的投入。
事實證明,經濟效益與安全是企業的兩項根本性任務。企業領導必須堅持兩手抓,要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擺不正兩者之間的關系。效益一時上去了,安全方面出了問題,也會前功盡棄。只抓安全不抓效益,企業沒有經濟實力,安全也不會搞好。為此,在實際工作中,對待安全“勿以惡小而為之”,對待效益“勿以善小而不為”,要找準兩者的最佳平衡點。
現在,不少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充分認識到安全投入對于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企業已經有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安全資金投入和運作規范;而另一部分企業,由于受到政策、法律法規、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制約,被動地或至少不是主動地接受了這些制約因素,進行了必要的(或必不可少)的安全投入,維持了企業基本的安全保障,但這種保障十分不穩定,少許外部因素或內部條件的變化都可能打破這種穩定,釀成事故;還有一部分企業主,只看到或只牟取眼前利益,基本上不進行安全投入,安全狀況可想而知,這不僅制約了其自身的長遠發展,更危害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實際上,通過事先的安全投資,把事故和職業危害消滅在萌發之前,是最經濟、最可行的生產建設之路。社會越是發展,越是要強調安全生產。安全就是效益,這是所有管理者應建立的“安全經濟觀”。因此,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之間形成了一種復雜的函數關系,求解出安全與效益的最佳平衡點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處理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問題更像一種博弈,而博弈的雙方往往就是同一個棋手(企業或業主)。博弈的高手就是那些安全與效益良好,持續和諧發展的優秀企業,他們找到了使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和諧共舞的最佳契合點。
上一篇:安全管理也要重視軟件建設
下一篇:理念轉變,開辟駛入春天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