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后,公司在安排進行設備大修理的同時,又開展了員工安全、技能培訓。我擔任安全課主講,一上去就給員工們開門見山舉了身邊的例子:前兩年,一位青工在運行的皮帶機上伸手去抓一根廢鐵絲,一條手臂不由自主地隨著廢鐵絲卷進了機器!而就在2006年在公司開展全員安全培訓時,我曾經專門以兄弟單位同樣的案例,強調在運行的皮帶機上嚴禁發生擦洗、拆卸、清掃與跨越等不安全行為,而在參加培訓員工的簽到表上,唯獨缺少這位青工的簽名!
在許多企業,安全文化都被奉若神明,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生產人人管,事故隱患處處防”、“按章操作設備,時刻注意安全”之類標語觸目可見。確實,從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張貼安全生產標語、懸掛安全生產禁令牌等都是對安全文化的一種傳遞和灌輸,也會起到積極的提醒警示作用。但是,大凡文化都是需要動態發展的。事實上,也只有與時俱進的安全文化,才能成為一個企業突破條條框框、開創安全生產新局面的精神助推器,否則就容易患上安全文化僵化癥,對安全生產起不到應有的推動作用,甚至還有可能起到副作用。以員工上安全課為例,這不是“可上可不上、想上不想上”的問題,而是“必須上、用心上”的硬性要求,誰都無權回避、拒絕。同樣,安全課的內容也不能例行公事空洞無物,或一般的照本宣科機械生硬,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和現狀,用鮮活的事例,丁是丁,卯是卯,說清是非利弊,講透道理意義,讓員工從心底里對“安全生產重于泰山”產生條件反射一樣的敬畏。
那么,如何判斷企業安全文化是否患上僵化癥?當企業多次發生同一種安全事故,當安全生產標語、口號雷打不動永遠停留在一個位置上,當安全例會成為部門與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的“扯皮會”、安全培訓根本吸引不了員工的注意力的時候,可以說,安全文化僵化癥的征兆已經顯現了。此時,更新安全生產標語、口號,把安全例會開成事故講解分析會,真正讓事故責任者“摔個跟頭,撿個明白”,安全培訓課上讓事故受害者現身說法等,都是安全文化打破僵化、增添活力的明智之舉。而走出去、請進來更是拓寬安全文化渠道,增強溝通交流,活化安全文化氛圍的長效機制,使企業在塑造自己預期的安全文化時,更多地思考與其他健康、優秀的安全文化互相融合,互為貫通。只有這樣,企業安全文化才能更好地為生產經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