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開始,國務院確定每年6月份為全國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宣傳安全生產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全民安全意識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消除身邊的事故隱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促進安全生產穩定發展。
今年6月份是全國第五個“安全生產月”,對公司來講,一年一度的“安全月”活動,我們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強化了職工的安全意識,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促進了公司安全生產穩定、持續發展。
今年公司在開展“安全月”活動中,把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載體,旨在倡導“地鐵無小事”安全理念,培育廣大員工正確的安全理念和共同價值觀,提高運營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就安全文化與安全管理的辯證關系在企業中作用談點體會:
一、企業安全文化與安全管理的關系。
安全管理的主體是對人的管理。黨的十六大之后,國家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并落實到安全生產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權和生存權。企業安全文化的特點就是重視人的價值,把尊重人、關注人、關心人作為中心內容。
安全管理的對象是人,在企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環境的改變、機器設備狀況的改變、設備的操作與管理,都是靠人來實現的。環境、設備狀況的改變,不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還要靠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來制約,管理與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來實現。
精神文化是用以規范企業員工安全生產工作規范、增強職工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文化,是企業員工共同的追求。員工一旦違背了安全行為標準、安全生產理念,就會自責,會受到大家的譴責。
物質文化是安全生產的基礎,企業通過對工作環境的優化、勞動條件的改善、文化設施的建設,來滿足員工追求的安全生產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獎勵機制,來滿足員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勵員工的積極性。
制度文化是對企業員工的安全生產行為規范進行約束的規則。《安全生產法》明確了各級人員的責任、義務和權利。用規章制度來明確企業安全管理、安全生產的行為規范。用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來明確員工的操作規范。
行為文化是規范員工行為的文化。通過預案演練、安全教育、技能培訓、危險源識別與風險評價等,并列入日常安全管理中,使員工熟練掌握本崗位安全操作技能,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規范自己的操作行為。
二、安全文化、安全管理與執行力的辯證關系。
安全制度的落實,靠的是執行力。管理的規則是先有行為標準,后有執行行為。企業內各類安全管理制度、標準,在執行上往往會出現偏差。因此,企業要在安全管理上達到最高境界,就要尋找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才能讓管理行為用規章制度說話,用規章制度規范管理行為,保證執行正確、有效。
管理靠制度,規章制度只有在運行中才能體現其生命力,也只有在持續改進、完善和提高中體現其價值。在日常安全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產運行中。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是安全行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素質的關鍵,通過開展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持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體系,才能使安全意識形態逐步在員工的心靈深處扎根,不斷適應持續改進的安全生產需要。
三、安全管理與安全文化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塑造企業安全文化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細致的工作,它需要企業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長期的總結、提煉、倡導和強化。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積極創造適應企業安全文化運行的管理機制。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重在實踐,安全文化是需要設計和管理的,文化必須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并以一定的手段來引導。
2、加強輿論宣傳。通過對員工進行灌輸教育、培訓,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3、利用制度進行強化。要鞏固無形的企業安全價值觀,不能單純停留在口號上,必須寓無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滲透到企業的每一項規章制度、標準和要求當中,進行強勢推動,使員工從事每一項工作,都能夠感受到企業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導和控制作用。
4、鼓勵正確行為。企業安全價值觀的最終形成是一種個性心理的積累過程,這一過程需要不斷強化。當員工的正確行為受到鼓勵后,這種行為才能再現,進而成為習慣穩定下來,并逐漸滲透到員工的深層觀念之中。
上一篇:蘭州輸氣分公司安全文化建設綜述
下一篇:創造一種可持續的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