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肥廠合成塔出口管道爆炸,原因是用普通高壓管代替專用高壓管。工藝運行時,該處300℃高溫、30Mpa高壓力。安裝過程中,工人曾經向領導反映:“這樣搞(用普通高壓管代替專用高壓管),勢必引起爆炸。”領導卻堅持說:“湊合用。”
某市一位退休的原化工所長,聘請幾個退休知識分子加盟,成立研究所,開發新技術項目。試驗槽本來是有一排氣管直接通向室外,使槽內溫度保持40℃~80℃就不會使設備成為壓力容器。但是,在場的一位知識分子指示工人在連通管上加閥門。有工人勸阻,不聽;有工人提出加疏水閥,也不聽,理由是“只要閥門松動就行”。這樣一來,舊設備成了受壓容器,臨近中午,“砰”地一聲爆炸,在場4人受重傷,相繼死亡。
決策者能不能聽取各種意見,對各種意見能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顯然是問題解決的關鍵。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尤其是不能夠聽取工人的意見,導致事故發生,甚至人員死傷。
在組織生產的實踐中,注意聽取專家的意見非常重要。不過,誰是“專家”卻值得商榷。有權力、有地位、有資格、有文憑、有職稱的人中有專家,然而在那個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理論知識的工人也是專家,而且工人專家的意見更有可操作性,更簡單,更經濟實用。所以,工人專家的意見不可不重視,更不可不聽。如果上述事故的指揮者當初聽得進工人意見,及時終止自己的違章指揮,那么,事故就能夠避免了。
上一篇:“廠外之功”不可略
下一篇:安全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