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后來,事故調查小組稱,哥倫比亞號在太空飛行期間,工程師就已經知道其左翼在起飛過程中曾受到泡沫材料的撞擊,可能會產生嚴重后果,而且當時也有辦法補救,但這些安全細節并未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讓哥倫比亞號帶著問題上天,最終導致機毀人亡。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安全工作要做細做實,發現隱患要立即處理,不能忽視一點細節。
在我們的安全管理過程中,粗枝大葉情況并不鮮見。標語、口號、規程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管理者逢會必講安全,員工們聽完了報告,似乎安全管理的過程就結束了,卻對真正的安全隱患束之高閣。一些安全管理人員在檢查時,對于不戴安全帽進入工作現場,隨地亂扔工具等習慣性違章現象,則認為是細枝末節,出不了大事兒,不去把這些危險根除,使得安全生產“說起來重要,辦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留下了事故隱患。可以說,有時,一些大事故的發生,就是人們忽視了身邊的一些小事物而造成。丟下一個煙頭,而引起了火災;松動了一顆螺絲,而造成了一場車禍;沒系好安全帽帶,從高空墜落而喪生……這些小細節連在一起,就演出一場場不該發生的悲劇。
可以說,一時的疏忽可能導致一世的遺憾,一個小小的不安全細節可能引來一場巨大的災難。細節有時決定成敗,應學會用聯系的眼光看待組成事物的每個細節,培養見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在發現、把握細節中認清事物的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消除隱患。但愿我們都能從“哥倫比亞”號中得到啟示,不僅能及時發現事故隱患,積極采取防范措施,更要徹底消除事故隱患,從小處細處著手,防微杜漸,把不安全的生產隱患和潛在的危險徹底排除,只有人人、時時、處處都存注意安全之心,從小處著眼,向習慣性違章這個“頑疾”宣戰,把潛在的危險徹底排除,才能保證安全生產。
上一篇:安全生產要 “不遷怒,不二過”
下一篇:唱好班組管理“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