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而“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因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于它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哲學魅力給予我們工作中的許多有益啟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這種“敏感性”體現在電力行業中,自然會讓人聯系到引發事故的各類安全隱患。蝴蝶扇翅的能量雖微不足道,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逐級放大,便可能形成令人膽寒的龍卷風。同樣,安全隱患雖小,假若不以為然,聽之任之,那么隱患的量變最終將質變為令人措手不及的大面積事故。筆者在變運工區工作期間,曾親歷過一座220kV樞紐變電站兩臺主變全跳、35kV開關室爆炸的重大設備事故,其起因就是一個小小的觸頭發熱隱患,“蝴蝶之力”可見一斑。
在事故發生之后三省吾省固然可為“后事之師”,然而就事故造成的危害而言則不免有亡羊補牢、賊走關門之憾。相對于事故的應急處理,我們之所以更傾力于事前的隱患排查,從操作上來講,隱患作為事故的萌芽狀態,能量低,范圍小,相比事故而言更易掌控,正如阻止一只蝴蝶扇翅自然要比對付一場時速百公里的龍卷風來地簡單得多;二則,隱患的表征大多沒有直接的危害,處于可控、在控的程度,而若演變為事故,即便最終將“失控”的“燎原之火”消除,然破壞已經造成,損失無法挽回,至多只能稱之為“將事故的損失降低到最低”而已。
那么,既然隱患排查至關重要,為什么總有或多或少的隱患無法被發現呢?
究其原因,人們往往不是看不到,而是熟視無睹,認為隱患只是一只“蝴蝶”而已的心態在作怪,被“蝴蝶”的“小”所麻痹,放松了警惕所致。隨著電網的不斷發展,安全生產的不斷規范,隱患的定義正在變得更為細化,違章操作是隱患,設備缺陷是隱患,電網“亞健康”是隱患,未采取安全措施冒險作業是隱患,檢修驗收時未被發現的一根細細的導線是隱患,巡視中對一塊光字牌、一個信號繼電器、一塊壓板等細節的忽視同樣也是隱患。因此,對待隱患應該也必須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精神,要有一股從細節處著手的摳門勁,用防微杜漸的態度,養成謹小慎微的習慣,及時發現那對“扇動著的翅膀”,及早排除隱患,都將不斷鞏固電網和人身安全的堤壩,它能帶來的遠遠不止于一點點喜悅和表面上的報酬。
近期,全國連續發生多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損失重大,教訓深刻。當前,電網秋季檢修預試工作正全面展開,被譽為“百日沖刺”的四季度,基建、技改工程和新設備投產任務異常繁重,影響電網安全的不利因素多,誘發安全事故的隱患多,發生大面積停電和重大安全事故的風險始終存在。客觀地講,對隱患的警惕程度往往與安全的持續時間成反比,安全周期越長,繃緊的弦也就不免相對較為松懈,而隱患之于防范正如彈簧的兩頭,你短它就長。因此,目前以“三查六防”為重點,集中開展隱患排查專項活動便更加凸顯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凡事預則立,此次專項活動借國網公司安全生產月活動的東風,從企業生產管理的方方面面中,挑一挑隱患芒刺,扎一扎安全籬笆,念一念安全緊箍咒,在整肅安全管理作風的同時,也不啻于為每一個人及時打上一針 “清醒劑”和“預防針”。
誠如德克薩斯龍卷風的形成,事故也并非難以預知和不可消除,只要我們時刻警惕那一只只扇動著翅膀的“蝴蝶”!
上一篇:關注安全 從我做起
下一篇:防范于未然勝于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