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攸關社會穩定,攸關社會和諧。
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嚴格進行隱患排查治理是當前化工企業搞好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因此,不少化工企業為了搞好安全生產,最近加密組織了隱患排查工作,這對隱患的及時整改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但是,有些化工企業的排查效果不太理想,出現隱患排查工作組織不得力、方法不得當、解決問題不及時等問題,在排查過程中存在著表面“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則“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等現象,致使對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排查不出來,即使排查出一些問題,也因沒有很好的處理措施,造成“老問題、老檢查、老不解決”的怪現象,從而導致隱患四伏、事故頻發,安全生產難以得到保障。
筆者發現,有的檢查組前呼后擁,聲勢浩大,實際上卻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停留在辦公室里聽匯報、翻臺賬、作指示,卻沒有或不愿下到現場查實情、查隱患,結果檢查了一次又一次,卻發現不了深層次的問題和事故隱患。有時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還只是停留于“嚴肅批評,責令整改”,至于到底整改了沒有,對那些“不能保證工人安全”的人和事應該怎么處理,卻沒有了下文。在這樣的安全監督檢查下,一些被視為安全的單位卻偏偏發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故,也就不奇怪了。
排查隱患是一項細致的工作,必須認認真真,切忌粗枝大葉;必須面面俱到,不可敷衍了事。“查”就是要都查到,不留死角。“坐著車子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式的檢查,不僅會降低檢查組自身威信,也將給受檢單位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排查隱患要嚴密組織,周密安排,嚴密檢查。只有負有抓安全責任的各級干部都多了一份責任心,安全生產才會多一份實實在在的保證。
排查隱患是一項經常性、制度化的工作,容不得半點敷衍或湊合。安全三角形理論告訴人們,在一次事故的背后,有29次不安全事件,其背后還有300次不安全行為。而在事故調查中,人們往往著重于調查當時發生事故的原因,遺漏了300次不安全行為的查處。但是,出現一次不安全行為,不一定就會發生安全事故。這就容易給人們一個錯覺,認為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發生(1/300),從而形成一種僥幸心理。更為嚴重的是,有的人將違章行為作為經驗,將違規操作當作創新。殊不知,安全操作規程是前人操作經驗的總結,有的條款是從血的教訓中得來的。
隱患不能及時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管責任人的“老好人”思想作祟。“老好人”表面上和和氣氣,與人為善,求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其后果絕非“大家都好”。“老好人”作風是滋生事故的土壤,由于對安全隱患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對隱患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不能及時糾正處理,這些隱患終究會累積起來釀成大事故,而大事故的后果只能是“大家都好不了”。
對于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級領導、各業務部門一定要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并具體落實到行動之中。凡是參加隱患排查的人員,首先要到安監和調度部門進行登記,說明所要排查的生產崗位;無論檢查哪條線、哪個專業,都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其規程、措施的要求,到現場后嚴格按照規程、措施認真排查所經過的每一個地點,特別對重要部位、關鍵環節堅持不排查完不走。如對工作現場所存在的危險源是否能夠有效識別和防范,現場的監管人員是否能夠監督管理到位等等。
對排查出的問題則堅持能在現場解決的要在現場解決,使其達到安全狀態,一時解決不了的要采取臨時措施,做到先安全后生產;對安全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的,要停產整頓,做到不具備安全條件不生產。對于檢查人員沒有排查出問題而因此發生事故的,首先要追究檢查人員的責任。排查結束后,檢查人員要到安監部門將發現的主要問題、處理意見等填寫安全信息匯報表,供各單位交流之用。
對于重大隱患,單位主要領導要下發指令解決,以文件的形式進行規范并備案。對排查出的所有問題,檢查人員要和有關領導及時交換意見,按照“定時間、定人員、定措施、定標準”的方法,對隱患問題逐條逐項落實到位、責任到人,并由安監人員巡回復查,督促整改。對拖延、推諉、不按時解決問題的單位,要追究責任,嚴肅處理,確保隱患徹底解決,杜絕各類事故發生,保證正常的安全生產秩序。
上一篇:謹防安全“冬眠”癥
下一篇:從“孩子穿百家衣”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