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我一年比一年干得出色,就是不見提拔,無不好意地勸說:“也該活動活動,平時多與領導套套近乎,光會干事是沒用的!边有的更直接,“你看某某,他有什么本事,不就是溜須拍馬功夫到位!
對同事的盛情我心領了,但他們說的為了達到權力上的某種欲望而放下自己做人的尊嚴,去一味迎合領導的喜好,說一些自己聽了都起雞皮疙瘩的話,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心虛的事,這我做不到。我一直認為,在工作中,把領導交辦的工作做好,就是對領導最大的尊重。在生活中,有分寸地謙讓服務領導,也是對領導的最大尊重。為什么做人一定要“過”呢?!為什么人與人交往就不能彼此平等尊重呢?
事實上,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現實生活中,我同事的話是對的,而我的做法就成了另類,成了有個性,恃才放縱的另類。我一直在捉磨這事。后來,我翻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查看了下溜須拍馬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对~典》上解釋得很簡單:“拍馬:拍馬屁。比喻討好奉承。”這還是看不出其中原委。后來,我又查看了“溜須”和“拍馬”的出處,其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先說“溜須”。據《宋史》說,丁謂出于宰相寇準門下,逐漸做到參政,對寇準畢恭畢敬,唯寇準之言是聽。有一次會餐,菜湯沾濕了寇準的胡須,丁謂起身為之揩拂,即溜其須?軠市Φ溃骸皡⒄,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這大概就是“溜須”的由來。還有說是因為小狗最喜歡主人撫摸它的頸部絨毛,據說捋絨毛的時候最為舒服,稱作“溜須”。
再說“拍馬”,無典可尋,據說是北方人見了別人的馬,總愛拍著馬屁股順口說一聲:“好馬,好馬。”說者無心,聽者無意,就像見了人家的孩子時,隨口贊一聲“這小孩真乖”一樣。如此看來,“溜須”的本事令人肉麻作嘔無疑了,而“拍馬”的本事卻談不上丑惡。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拍馬”與“溜須”攀上了親戚關系,逐漸也丑惡起來了,與其本義已沒有什么聯系,就其丑惡程度而言,已與“溜須”不分上下。只不過“溜須”多反映在行為上,而“拍馬”多體現在言辭中。
由上看來,無論是“溜須”,還是“拍馬”,對于接受體來說,都是件很舒服的事。這才是問題的本質。為什么大家都知道某某是在溜須拍馬,但領導還受之坦然,為什么?——舒服!總比不聞不問,不理不踩要舒服的多吧。這是心理上的。還有面子上的,中國人講究面子,古人不是說“生死事小,面子事大”嗎?前呼后擁,眾星捧月,阿諛奉承,這是何等地有面子,人活著,不就是為了這個嗎?——舒坦!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還有實質上的,你想辦的事,有人幫你辦得熨熨貼貼;你想解得難,有人幫你解決得天衣無縫;你想要的東西,也有人提前幫你想到,這是多么愜意的事,做領導做到這個分上,——舒心!難怪領導對溜須拍馬者另眼相看,確實是無話可說。誰叫溜須拍馬者有說到做到領導心理去了?
從溜須拍馬者自身來說,為什么明知會受到眾人的白眼和瞧不起,但還樂此不疲,前赴后繼?歸其原因,有“三得”:一是舍得。只有舍得孩子,才能套到狼。沒有付出,哪有收獲。要想做爺,必須做孫。這是古今常理。要想做人上人,就必須要舍得。二是做得。誰都想成功,誰都想出人頭地,但總是鳳毛麟角的。要想先人一步,就必須走點捷徑。溜須拍馬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捷徑。雖然溜須拍馬令人不齒,但“成者諸侯,敗者賊”。英雄往往是以成敗來論的,而不會去問出身,所以做得。三是值得。人人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只要成功了,自己做上了人上人,不愁付出的榨不回來。今天做孫,明天做爺,值得。
縱上所述,我同事的勸告就不無道理,也不無誠心。我也試著改變改變,但總覺得比做賊還難,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
上一篇:安全管理貴在“未雨綢繆”
下一篇:安全行車切莫“虎口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