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到一家企業檢查安全工作,針對企業存在的隱患和問題,依據安全生產法規、規章和標準提出整改意見。但我們每指出一個問題,分析其危害和后果時,企業負責人不是強調客觀,就是說“他們企業的員工根本就不會到那些危險的地方去,這樣的整改是多此一舉”。筆者針對這位企業負責人的認識誤區,以案說法,曉以利害,最終使他對安全生產管理就要“多此一舉”的道理心服口服。
其實,這種現象在各級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組織的安全生產檢查過程中時有發生。雖然近年來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不斷增強,但仍有不少企業把政府的安全檢查當成一項應付性的差事,對于安監人員的善意提醒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又費錢又費力,還不一定能用得著,是在“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未出事故不屑一顧,等出了事故方才頓悟,然而悔之晚矣。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僥幸心理作怪。根據筆者體會,凡是發生過事故的企業,對安全問題是真正重視了,凡是發生過事故的企業總認為事故是偶然的,覺得事故離自己很遠,自己應該沒有那么倒霉“中獎”。因此對安全問題能推就推,能拖久拖,能放就放,心存僥幸。第二,安全意識淡薄。很多企業負責人嘴巴上說重視安全,實際卻不管不問,這邊豪言壯語,那邊拋之腦后,經常是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人們經常說“無知者無畏”。正是因為人們安全意識的淡薄,對安全的“無知”,才造成了生產過程中的“無畏”,“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無證上崗作業,從而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的時常“光臨”。第三,只顧眼前利益。從安全管理上看,大企業好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安全管理不夠規范具有普遍性。由于中小企業起點低、效益差,企業負責人往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人員匱乏,安全裝備水平差,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素質不高等,導致企業負責人“短視”,沒有預見到安全隱患對企業構成的巨大威脅,造成了預防不到位,認為都是“多此一舉”的舉動。
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安全設備設計制作上,也有一個“冗余”設計的原則,就是要多做幾層防護。比如為防止觸電,在電器的絕緣處理上,部分電器設備就使用了雙重絕緣、加強絕緣,外加接零保護或接地保護、漏電保護、設置安全護欄進行隔離等措施,在此基礎上,作業人員還要穿戴防護服、使用絕緣工具,也是這個道理。
相信每個人都聽說過《少了一個馬掌釘》這個故事,“因為少了一顆釘,一塊馬掌走失了。因為少了一馬掌,一匹好馬喪失了。因為少了一好馬,一個騎士喪失了。因為少了一騎手,整個戰斗失敗了。因為戰斗失敗了,整個王國喪失了。”作為一個企業何嘗不是如此?許多時候被告知“少了一顆釘”,并要求“打上馬掌”,但企業管理者卻認為“不影響戰斗”,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一旦出現問題,作為企業第一責任人,不僅要遭受經濟上的損失,承受精神上的壓力,更有甚者會鋃鐺入獄。
作為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工作人員,要高度關注安全生產檢查中的此類現象,在堅持依法監管的同時,采用“說理式”執法,苦口婆心的對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進行教育疏導,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從認識上啟發,運用好“事故警示”,引導企業負責人算好“政治賬”和“經濟賬”。向企業宣傳相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程、事故案例,經常組織開展企業安全管理現場會,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例子,運用典型案例總結教訓,幫助企業算清楚事故的損失,讓企業徹底明白安全才是最大效益,安全才是企業發展的保障,從而讓企業自覺做到經濟效益和安全生產統籌兼顧,不顧此失彼。
二要從源頭上控制,把握好“安全標準”,督促企業及時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把安全意識淡薄的企業作為重點檢查對象加以密切關注,徹底排查事故隱患,對企業存在問題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及時指出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議,督促企業抓好落實,做到防患于未然。把“無知”變“有知”,把“無畏”變“有為”。對存在重大隱患,仍然違規冒險生產的,要責令其停產整頓。
三要從機制上會診,激發好“內在動力”,幫助企業實現“標準化操作”和“規范化運行”。安全生產檢查,不但要檢查生產經營現場機器設備等“硬件”上的安全狀態,更要檢查企業依法治安的機制運行等“軟件”上的情況,幫助企業健全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建立并嚴格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要對企業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開展經常性的督促、檢查和指導,開展全程跟蹤式監督管理,對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情況,隱患自查、問題整改和應急措施制訂情況,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和隱患治理資金落實情況都要登記建檔,在企業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自我整改提高的良性發展軌道。
事故發生的偶然性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隱患不消除,事故難堵住。預則危轉安,不預險成災。現實中的許多例子教育我們安全生產寧可“多一事”,不可“少一事”;寧可“多此一舉”,不可“少此一舉”。
上一篇:安全工作不能折騰
下一篇:安全工作絕不能玩“躲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