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天,當我感覺到大地的晃動時,慌亂之余環顧四周:珍貴的書籍、心儀的衣裝,還有就在昨日還在不斷把玩的“寶貝”,不知哪一樣能在短時間內攜于身邊?矇眬中抓起還在熟睡的孩子跌跌撞撞奔于戶外,大呼:地震了,地震了!懷中的孩子天真地問:媽媽,地震就是地不聽話要給他打針吧?驚魂未定的我不知如何向她解釋地震這個苦難與災難的代名詞,下意識地點了點頭。抬頭望望平日熟視無睹的藍天恍若隔世,不禁長吁一口氣:平安是福!
平安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詩經》中吟唱過,唐詩宋詞中吟誦過,《菜根潭》中警示過。可如果沒有這場地震,平安是福的感覺怎么會這么強烈,渴求平安的愿望又怎會如此迫切?
人乃一大“怪物”,春風得意時,常常容易忘乎所以,哪怕眼前就是懸崖,布滿陷阱,也毫無后怕直向前沖。恢復原狀后就忘了當時的情景,傷痛好了以后就忘了疼時情景,往往是在親身經歷了一次次心靈震蕩之后,才會清晰地感悟到什么是,生命可貴,平安是福。平安之時話平安,似乎少了些什么,細想想,只是因為身處平安之中,忘了危險近身的懵懂。
地震是天災,存在著很多不可預期性。但,對于身邊那些起源于人禍的事故,才更應該值得我們去反思:有人安全法規倒背如流,卻總喜歡“經驗”當先;有人鐵膽雄獅,閃轉騰挪于高空作業的舞臺……
“安全”似乎已被當成了一項任務來完成,在身處平安時,用安全法規來完成對生命的關愛,似乎成了一種口號。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幸福寄希望于平安,安全又給予我們無限美好地幸福。可這些又有多少人能在身處平安之時,奉為真理?
平安之時話平安,少了震驚,少了驚恐,但來自災區的話語卻始終余音繞梁:之所以堅持是在尋找生命的光亮!平安是福!愿天下蒼生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