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起打假大家肯定會想到假冒偽劣產品,但是大家是否發現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假”呢?我們是不是也該“打假”呢?請看本文。
有些企業在安全管理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弄虛作假現象。筆者以為,這種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極易造成安全生產事故。因此,筆者主張,在安全工作中,也要進行“打假”。
一是打“假計劃”。每年年初,各單位對新一年的安全工作都要有一個計劃安排,計劃搞得頭頭是道。然而,安全工作計劃下發后,有些單位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將計劃鎖進柜子里,安全工作毫無起色。
二是打“假布置”。在對上級布置的安全工作、安全會議精神,有些單位照抄、照念、照搬,機械地傳達,不結合本單位實際傳達精神實質。這種“假”動作對工作無補。
三是打“假匯報”。一些單位平時安全工作做得不扎實,可是,上級要來檢查時,他們會臨時找幾個腦袋靈光的人回答提問,編造安全動人故事,再拿出假臺賬、假資料來補充、證實,以顯示安全工作得到重視,安全工作做得扎實、到位。
四是打“假執行”。有的單位安全工作監督不力,安全規定形同虛設,作業工高空作業不系安全帶、進入施工現場不戴安全帽的現象很普遍。此時,這些單位的安全管理部門的職能似乎就是通知一下工人,某日某時,上級要來檢查,務必怎么怎么……
五是打“假檢查”。眾所周知,安全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只有平時多檢查、多督促,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可有的單位,檢查的次數多了,便對安全工作起了“倦意”,在檢查時,走走過場就萬事大吉了,這就變成了流于形式的“假檢查”,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亦不能及時整改已發現的問題,為企業埋下了安全隱患。
六是打“假匯報”。有的單位為了迎合檢查部門的“口味”,對匯報材料中的數據與事實瞎編亂造,匯報時,“句不真,理不實”,存在著“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七是打“假資料”。有的單位為了“完美”應對檢查,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安全進行“突擊整改”或臨時“篡改”,尤其對各項檢查資料與臺賬進行大量“查漏補缺式”的整改。或許在接受檢查時,這些單位能僥幸過關,但卻始終無法越過心靈上的那道“安全門檻”,因為,真相亦終會有大白之時。
八是打“假整改”。有的單位為了突出業績,對檢查部門勒令其整改的問題,因種種原因不整改或是整改不了時,便將“暫緩整改”上報為“已經整改”。同時,由于上級部門的復檢落實不到位,使得“假整改”現象又成為一顆可能隨時會被引爆的“地雷”。
九是打“假學習”。加強安全學習是企業提高員工業務素質、增強安全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由于某些企業在進行安全培訓時,教學方法單一死板,教學內容重復陳舊,使得許多職工在參加安全學習時應付了事:“前面教,后面忘,下了課,忘精光”。
十是打“假獎罰”。有的單位,安全考核制度只是貼在墻上,停留在口頭上,就是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對安全工作有突出貢獻者,雖然制度上規定要獎,年終卻沒有兌現:出了安全事故,明明是安全管理上存有漏洞,卻讓一線執行人背黑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十一是打“假考核”。在安全工作中,對一些出現不安全問題的人和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大責化小,小責化了。對于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不是在“四不放過”上下功夫,而是怕承擔相關責任欺瞞上級不處理。殊不知,放過事故責任者,是安全生產中最大的隱患
十二是打“假政績”。有的單位動不動就說我們單位是油田第一個建立什么什么安全制度,第一個實行什么什么安全管理,第一個執行什么什么安全體系等等,其實查查他們制定的所謂制度、實行的所謂管理,基層員工們根本不認可,也不具可操作性,至于執行得怎樣也就可想而知。
有假就有隱患,隱患不除,禍患大焉!為了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保護員工人身安全權益,無論企業或是職工都有參與打假的義務。
因此,要真正做到使職工能夠“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就要認認真真“打假”、實實在在檢查、完完全全整改。只有打掉了“虛、假、偽”,才能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