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現場,一設備檢修職工發現天車車輪出現了故障,沒有按規定先通知天車工停車再檢修,而是自己順手拿起工具就去處理,結果工具被運轉的車輪壓住,如果不是有人發現,天車工停車及時,險些出大事故。事后,這位職工懊惱地說,平時都是這么干的,沒想到這次出了事。
在企業安全生產中,按操作規程作業,決不能成為一句空話。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尤其要高度警覺看似偶然的、輕微的違章,正是這些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危險的違章,卻造成了大量的安全事故:一名職工在檢修過程中搬運零件時,由于地面的油污沒清凈,腳下一滑,零件砸傷了腳,只好住院治療。另一名檢修工在檢修設備故障時,在運轉的設備上作業,不小心被高速運轉的設備擠傷了手指。
樁樁事故案例,不由讓人想起著名的"破窗理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進行過一項實驗,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被人及時修復,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種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這一理論至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任何一種不良的現象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必然會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這種理論所描述的現象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中隨處可見,比如說安全生產的頭號敵人--習慣性違章。習慣性違章,顧名思義,因為其行為是習慣性的,所以具有不易覺察的隱蔽性和不易自我糾正的頑固性。習慣性違章的誘因在于個體生產人員的違規現象因沒有及時得到糾正而給群體生產人員造成不良的示范效應,以至于紛紛群起而效仿。如某個作業人員為了省事,在工作現場不戴安全帽,其他作業人員可能認為:他可以這樣,我也完全可以這樣。這樣的心理暗示之下,所有的安全規定就會像多諾米骨牌一樣陷于癱瘓。
認真分析以上的事故案例,其至少有兩個共性,一是違章造成;二是看起來危險性不大,隨手就可以完成。用"破窗理論"來分析,開始有人違章操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及時得到制止和教育,這樣就使更多的人受到這種暗示或縱容的影響,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性違章,最終導致事故的發生。
勿以惡小而為之。在企業安全管理中,更要嚴格自我約束,摒棄僥幸心理,有了"小惡"要及時除惡,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防微杜漸,如果聽之任之,就會釀成大禍;要從源頭做起,從細節做起,見微知著,只要有違章操作的苗頭,就要對其進行制止和教育,消除違章行為,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降本增效及各項生產任務的完成。
上一篇:謹防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應”
下一篇:混砂機安全生產中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