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地下300米的加拿大丘吉爾瀑布水電站常年備有一輛緊急“逃生巴士”,每天24小時在控制室出口待命。盡管自1971年電站投運以來巴士從未用過.但30多年來工作人員仍然每天堅持檢修,只是為了在出現人類“未知”災難、電站自身防御系統完全失效的情況下啟用它。
為了幾乎沒有可能的災難,幾十年如一日檢修一輛從來不用的巴士,外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丘吉爾水電站由當時世界頂尖的技術專家精心設計,已成功抵御過無數次自然災害,從未發生任何意外事故,既如此,有人可能會認為再設“逃生巴士”豈不是浪費?
聯想到企業安全生產,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積累,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預防措施日臻完善,尤其在實施標準化之后,各類操作的安全保障措施達到“萬無一失”的境界。其中就有許多人看來“沒用”的標準化動作:每天巡視變電站環境衛生;每次外出作業前整理急救箱:每項工作結束后擦拭所有工器具……過去無關緊要的事如今成了制度。一些員工不理解,認為重復這些“多余”動作是浪費時間和人力,標準化之前他們照樣保持了幾千天的安全紀錄。
安全生產長期穩定的情況下。那些“影響進度”、“耗費資源”的環節是否可以忽略?答案應該很明確。急救箱、逃生巴士可能幾年、十幾年都不會動用,環境衛生、工具清潔度似乎也與安全不沾邊,但正是這些細節反映出企業安全基礎、員工遵章意識的牢固和可靠程度。對水電站來說,某一天或更長時間停止檢修“逃生巴士”事實上不會有任何影響,而作為安保體系的一部分,這一“停止”就意味著整個系統失去了最后一道安全防線。同樣,一次作業少了某個“多余”步驟,一時也許無關大局,但由此引發的很可能是今后更多次、更大范圍對標準化的“精簡”,長此下去,安全意識淡薄,執行力缺失,終將成為難以彌補的安全漏洞。
一個企業能把最細小的安全措施長期嚴格地落到實處,其整體防線必定堅不可摧。這或許正是丘吉爾水電站幾十年無事故背后的根本原因。對于企業,安全生產需要的不僅是“多余的巴士”,更重要的是常年堅持執行、堅守防線的“耐力”。
上一篇:班組安全工作“三忌”
下一篇:整改隱患要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