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的成功發射,在中國環境保護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為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測預警支撐體系,完善環境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提供了重要平臺,在加強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保障國家環境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是國家為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抗災減災能力發射的專門衛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環保和減災工作的極大重視。環境衛星的發射和應用,將有效改善當前我國環境監測主要采用基于地面布點采樣的分析測量方法,缺乏時空上的連續性,難以全面、及時和準確地監測預警生態環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現狀,有利于環保部門進行大范圍、快速、動態的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獲取災害和環境信息,及時全面掌握我國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的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為防災、抗災、救災,遏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提高我國的綜合減災和環境保護能力,為國家環境管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持,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環境衛星的發射和應用,是環保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力保障。當前,環境保護工作正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主干線、主戰場和大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要使環境保護工作真正做到為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就必須在更宏觀、更全面的高度及時了解和充分把握全國的環境狀況和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從而在全局和統籌的高度做出科學分析和判斷,為黨和國家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對各級政府的經濟社會建設與管理做出正確評估,維護環境安全,推動和促進科學發展。
環境衛星的發射和應用,是環保部門舉全局之力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重要舉措。要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并重和同步,推動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就必須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不僅了解環境狀況的整體形勢,也了解環境問題的重點環節;不僅掌握環境質量的全局狀態,也掌握環境質量的動態變化;不僅明了全國總體的環境容量和承載力,也明了每個城市和地區的資源環境稟賦和特色。環境衛星有助于我們對自然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的動態監測,對災害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評估,提高災害和環境信息的觀測、采集、傳送和處理能力,為緊急救援、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衛星的發射和應用,是環保部門抓好重點工作、確保實現“十一五”污染減排約束性目標,完成“十一五”環保任務的時代需要。扎實推動污染減排,必須加強“三大體系”建設,而“三大體系”建設,離不開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只有全面、科學、及時地掌握各地污染源分布狀況、污染物主要種類及排放強度、污染物動態變化等情況,才能更為合理地確定各地污染物削減指標、把握各地污染減排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抓住癥結,制定對策,科學評判各地污染減排成效,從而在整體上全面推動這一重點工作的完成,不負黨和國家的重托。
環境衛星的發射和應用,是環保部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國務院機構改革,強調了環保部門參與綜合決策的重要職責。堅決履行黨和國家賦予的這一使命,必然要求環保部門加快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明確指出要“不斷加強環保監管能力建設,要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趨勢,準確預警各類環境突發事件”。“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的發射和應用,為環保部門提高自身參與綜合決策的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的機遇,高層次地建設衛星環境應用系統和國家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進一步提高對我國和周邊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的能力,盡早初步形成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為遏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