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遼寧省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原油罐區輸油管道發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災。大火持續燃燒了15個小時,輸油管道損毀嚴重。不僅如此,周邊海域也受到污染。10月24日,在“7.16”事故中著火的103號罐體再次發生火災,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及海水污染。作為高危企業,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三個月發生兩起事故,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也值得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的兩起事故必須引起我們對關鍵性基礎設施安全的高度關注。“關鍵性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的概念是一個舶來品。近年來,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紛紛站在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的高度,制定出關鍵性基礎設施防護戰略。關鍵性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電信、交通、運輸、能源等方面。它們往往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打擊的首選對象,也是恐怖襲擊的重要目標,還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所必須關注的重點領域。能源的生產、儲存、運輸設備屬于關鍵性基礎設施。我國應從同時提高應急與應戰能力的角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的防護水平。
特別是,關鍵性基礎設施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相互依賴性和關聯性。我們要從系統性的眼光來認識關鍵性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加強各個相關部門的協調和聯動。例如,在“7.16”事故中,有關部門接到暫停卸油作業的信息后,沒有及時通知其他部門停止原油脫硫劑作業,引發了安全生產事故。此外,由于原油泄露后極易導致環境污染,能源的生產、儲存、運輸應與環保部門實現應急預案的兼容,提高協同應急、合成應急的能力。
其次,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的事故警示我們:應急管理重在預防,特別是要從源頭上削減突發事件的風險。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包括四個階段:減緩、準備、響應與恢復。這四個階段可以被看作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四道“防線”:減緩的目的是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準備的目的是為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而提高應急能力,響應的目的是采取有效行動以限制突發事件的后果,恢復的目的是盡快使社會系統恢復到常態運行狀態。
在四個階段中,減緩的收益最大,可以從根本上遏制突發事件的發生。但是,減緩也最容易受到忽視,因為其收益是隱性的、長期的。許多企業相對于突發事件的脆弱性是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已經注定了。例如,大連新港港區內原油等危險化學品大型儲罐布局高度集中。一旦發生事故,險象環生,容易引起連鎖反應。
還有,突發事件發生后,我們必須認真進行調查評估,不僅要有對相關責任人的問責,更要有一個學習過程。這樣,我們才能汲取教訓,防止事故悲劇的重演。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提出了安全生產領域里的一個著名法則——海恩法則。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又稱冰山法則。它表明,當一起重大事故發生后,我們在處理事故本身的同時,還要及時對同類問題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頭”進行排查處理,以此防止類似及其他問題的再次發生,力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否則,事故災難就會在“舉一反三”的口號聲中重復。
最后,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要注重制度建設。近年來,由于安全生產事故頻發,許多部門、企業加強了對安全生產技術的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必要的。但是,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關鍵在制度,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任何先進的技術也要人來操控。許多瓦斯報警技術先進的煤礦企業在瓦斯濃度超標的情況下依然開足馬力生產,其原因是經濟利潤的驅動下對安全生產制度的無視。風起于青萍之末。嚴重突發事件可能就起源于企業員工微小的失誤或違規。例如,吉化雙苯廠的爆炸就是因為冷卻塔檢修后顛倒工序,安徽華源藥業有限公司的欣弗注射液事件就是因為將消毒工序僅僅縮短了1分鐘。應急管理要將常態與非常態結合,要寓非常態于常態中,關鍵是要搞好制度建設、嚴格制度的執行。
當然,制度的背后是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制度的有效支撐。無危為安,無損為全。我們要培育安全文化,形成人人重視安全生產的文化氛圍,使遵章守紀被內化為企業職工一種素質、格式化為一種近乎本能的動作。只有這樣,安全生產才不是一句空話。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吉林火災再敲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