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難既非孤例而是成此起彼伏之勢,一定是我們在過去較長時間內出現宏觀性失誤和偏差,“現在的血和痛只是這種失誤和偏差結出苦果的表現”,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教授王銀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王銀生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過于強調生產而沒有意識到生產的前提是安全,從而導致各種隱患叢生并且積累起來。“人得病都是從小病開始,安全生產也是這樣。”由于當初沒有意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各地各級政府在“多拉快跑”發展經濟時,往往把它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有的地方甚至認為搞安全生產就會影響生產,因此不愿意投入、不愿意設崗。“安全生產具有長期性,你今天不投入,湊合著過可能沒事,明天沒人管也可能沒事兒,但是三年五年過去,當矛盾越積越多,就會出現報復性的惡果。礦難就是典型。”
中國地質大學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教授則用“漏洞理論”解釋說,安全生產就像有很多層保護的篩子,某個層面出現一個漏洞可能不會有多大影響,但是如果不重視,等其他層面也出現了漏洞并且疊加起來,那么這個篩子非漏不可。
羅云也認為,當前礦難頻發決不是一朝一夕引起的,“每一場災難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領導不重視、法規不健全、懲罰不嚴厲、賠償額度不高、礦主黑心要錢不要命如此等等,在持續了一段時間后就會引起行業性的困局。
李毅中出任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后,費心費力,不但常常親赴現場指揮,各種新舉措新政策也層出不窮,但是礦難還是不止。某省主管安全生產的領導曾經告訴記者,他抓安全生產是“如坐針氈、如履薄冰”,因為現在任何一個礦都有發生礦難的理由,“不發生那是運氣所至”。
從今年4月開始,有關部門對45戶重點國有煤礦企業開展“會診”,查出3200多條隱患,需要整改資金587億元,專家形成的報告也有一尺多厚。比較普遍的問題包括:采掘接替緊張,普遍采用不正規的開采方法和人員相對集中的生產方式;通風設備設施老化,瓦斯抽采系統能力不夠;人員流失多,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安全管理嚴重滯后;礦區電氣安全狀況差,供電系統穩定性、可靠性差;安全投入嚴重不足,安全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小煤窯越層越界開采等。王銀生說,過去的失誤已經導致煤礦行業性的安全風險,礦難只是火山噴發而已。
如何制止?王銀生認為,不能期望任何政策能夠立竿見影并且一勞永逸。“效果最快的是行政手段,但是副作用也最大。停產整頓,肯定就不會發生礦難,但問題是你不能要求他永遠停產。所以還需要其他辦法,而其他法律的、經濟的手段起作用是需要時間的。比如提高死難礦工的賠償額度、提取風險抵押金等等,不可能一頒布就見效果。即便是現在加大投入填補舊賬本,那也需要一點一點來。治理礦難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人們更多的忍耐。”
作者:本報記者 董偉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評論:總是違規生產 總是監管缺位
下一篇:要追究安全生產許可證發放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