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突發事件發生時,首先進入現場的搶救人員一般是警察或消防隊員。前者(警察)在我國沒有配備防化學個體防護裝置,所以他們的責任是將所觀察到的情況轉告給后者(消防隊員)。在火災的情況下,消防隊員常規使用的“切斷火源”或“隔絕火源”的裝置是為了防火及增加熱阻抗,在其它的有害氣體、液體泄漏中,或化學性火災中,還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泄漏量,堵塞泄漏口等,因此,消防機構除應裝備一定量的呼吸性防護,還應配備全身性的防護裝備,可供其在現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救援傷者,控制危險源的任務。
根據現今的形勢,公安、環保、衛生等相關部門也要配備一定量的個體防護裝置,以備需要現場調查采樣時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中有防化部隊,這支部隊裝備了數量較多的個體防護裝置,其人員也都受過有關訓練。防護作用能維持的時間可因個人的適應情況、活動水平、毒物的濃度及暴露途徑而不同。
臨床急救人員多需要擁有C級個體防護裝置。對于治療已經脫離污染的受害人的急救人員,其受害人所攜帶的毒物量不足以對其造成威脅的情況下,也需達到C級防護標準。
各級醫院急診科或門診不僅接收在現場已經除去污染的病人,也接收自己來就診沒有經過去污染處理的病人。所以,醫院急診科要有專門的空間來對可疑帶有污染物的患者進行洗消,同時,也要配備少量B級防護服裝。
需要注意的是,C級防護所用的面具的過濾元件是需要定期更新的,超過時限的不能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每種過濾元件的防護時間不同,這和毒物的種類、濃度、使用者的活動情況等有關。對作為突發事件應急響應作業中使用的呼吸防護用品,為保證發揮最大防護性能,建議過濾元件一般作為一次性使用,可更換式面罩應在做到安全洗消后,允許重復使用。
作為應急響應預案,配備個人防護裝備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對防護裝備的管理,以及對需要使用防護裝備人員的培訓等,也是預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個人防護裝備只有在正確使用和維護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防護作用。應該在防護裝備配備后,組織所有使用者接受產品使用培訓,在了解防護裝備選擇方法、防護功能和使用限制的前提下,做到正確和熟練使用。建議各配備個人防護裝備的機構,應建立起相應的管理機制,規范各個環節,包括選擇、購買、人員篩選、人員配備、使用培訓、維護、洗消、廢棄等,必要時,還應對需要進入危險現場的工作人員提供健康檢查,一方面確定其使用防護用品的能力(對于SCBA和某些空氣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對人的心肺功能和體能有要求),另一方面便于及時檢測其健康狀況,便于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上一篇:正確使用眼面防護用品
下一篇:呼吸防護裝置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