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綜合減災學
2006-11-21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綜合減災學不同于某一單學科領域的減災問題,而是采用系統工程的思路,從災情認識及分類上,從綜合減災規律及致災機理上;從減災科技研究路線上,從減災管理對策制定上,從減災立法上都強調集安全、減災、環保為一體的大思路的學問。國內外數十年安全減災實踐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國際減災十年”的研究進展表明,綜合減災學作為體現大安全觀的橫斷性交叉科學有其創立的必要,因為它的完善還對于國家實施綜合減災管理對策起著奠基的作用。
從減災的角度分析系統減災是指要有保護環境的觀念,保護資源的觀念,要注意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系統減災學的系統工程原理提供了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有效方法,以下學術觀點應合理堅持:
、賹W術研究同經濟建設相結合。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也是進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只要把研究工作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系統工程才會有生命力,同時也能進一步發展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論。②理論分析同經驗總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而經驗總結恰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③定量分析同定性分析相結合。質與量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長期以來,城市學領域內比較重視質的研究而忽視量的研究,這樣不利于解決問題和圓滿地完成任務。④分析者同決策者相結合。系統工程工作者在決策過程中起分析者的作用,有關的領導才是決策者,在研究過程中,分析者的任務是努力弄清決策者要解決問題及其所分析闡明各個方案的利弊及采用前提,向決策者提供全面而又濃縮的有用信息,協助決策者做出科學決策。⑤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從而導致諸如城市災害學、氣象災害學、洪災學、災害社會學、災害倫理學、減災文化學等相互交叉,并派生出一系列對指導現代及未來減災有意義的新學科。關于綜合減災學的原理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即:
(1)綜合減災規劃的指導思想
綜合減災就是強調系統化的綜合分析與決策,作為規劃的指導應抓住“綜合”的關鍵調查,即:①經濟建設與防災建設一起抓;②防災、抗災、救災與恢復建設一起抓;③城市各行政管理部門應相互結合,實施工程與管理的綜合網絡;④災害研究預測部門、工程建設、政府機構及民間社團相互結合;⑤促進災害科學自然態與社會態的結合,形成交叉性課題;⑥工程性減災的硬措施與非工程性減災的軟措施的結合;⑦數據觀測、災情資料、趨勢預測的交流,發布警報與救災措施的交流;⑧減災與興利相結合(如蓄雨補充地下水);⑨政府科技行為與社會公眾參與的減災自救活動。
(2)綜合減災規劃的“水平”與“垂直”兩大體系
所謂“水平”的體系要素即強調要包括城市規劃建設減災所涉及的一切領域。如依據改進了的氣象衛星和地面觀測網所提供的當地氣象預報的普遍應用,通過建立災害的警報、預報、排除、限制系統使城鄉道路毀壞程度大大降低;根據臨近爆發的探測信號傳感的改進,來建立防止災害的系統;綜合考慮土木工程領域所涉及的建設體系,廣泛實用地震源強度和地震資料顯微分析技術,減輕災害損失;為在災害事故中能加強安全措施,廣泛應用多路布置,改進永久性基礎設施的可靠性技術,應用生物工藝學對不易分解的和有害物質進行高效處理的新型廢水處理系統的再開發;城市附近要建立可調節的水資源或大水域的管理系統;在有害化學物質屏蔽系統結構的基礎上,建立潛在的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物實驗和測量技術、模型和數據庫;為使環境和人體更安全,對廣泛應用的新藥品、食品或消費品投入市場時特別應進行環境與安全的技術評估等。
所謂綜合減災的“垂直”體系要素應強調工作程序的基礎過程。即:①確定研究目標,如分析建立綜合減災體系的理論基礎及方法學基礎,制定必要的指導性標準;②確定計劃進度與實施方案,選擇試點項目、調查研究;③分析研究成果如應對綜合減災體系給出確切定義,規定開展首都圈綜合減災的一般程序及可爭取到的支持系統及其條件;提出開展綜合減災技術與管理、宣傳與實踐所面臨的相關問題。綜合減災的城市體系雖屬探討性課題,但其作用意義是極其明顯的,它不僅僅會有效地指導像北京這類大都市的城市減災系統界面問題,還將對中國及世界城市發展進程中普遍遇到的“城市病”提供政策性建議。為此,減災規劃在研究中應把握以下原則,即:①遠近結合,近期為主,對防災減災重點技術的發展及治理水平做出政策性規定;②注重實施,考慮不同條件及特殊需要;③突出重點,求實不求全,主要分輕重緩急,研究帶普遍性、方向性問題技術性政策;④要發揮傳統的防災意識及方式,使之統一到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全球統一行動的要求上來。
(3)綜合減災的模型體系
模型化系統的一大特色,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地理系統模擬是開展地理系統研究的基礎工作,一切分析、預測、模擬、決策均在計算機化的系統模型上進行,因此,系統模型可稱系統的實驗室。災害系統模型按其性質與用途可分為靜態模型與動態模型、隨機模型與確定性模型、模擬模型及最優化決策型。如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是包括機構、管理權限、工作任務在內的管理體系,現行的問題是科研先行,但管理體系并未真正形成,尤其缺乏系統的訓練有素的防災減災系統工程師及其技術知識體系。為此以城市系統為例展開如下綜合研究:
、傺芯砍鞘袨暮W在災害系統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國內外大都市已開展的集政策、技術、管理、方針為一體的綜合防災減災對策問題及準則。②分析城市災害現狀,并實施災害風險統一圖景及災度排序。③建立災害評估體系及減災模型論。④研究綜合防災減災管理對策,突出對廣義災變管理思維及哲理:失誤論理論與實踐。⑤明確城市規劃對策與防災減災規則、防災減災標準的關系。⑥全面實施防火減災設計對策,從室內→室外,從住宅→居住區,從一般設施→城市生命線系統。⑦落實防災減災綜合技術對策,突出對搶救設備的開發及評估。⑧特別關注人為失誤型災害的機制研究及控制對策。⑨及時總結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與失敗經驗,進而提出可行的技術經濟對策,并更為有效地保護維系社會穩定,最為有效的救災機制。(10)在形成綜合防災減災案例及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建立城市的綜合防災數據庫及數據體系。
具體講,綜合減災模型體系有三大內容,即:①建立綜合減災信息系統及對策分析體系,對災害資料、檔案和文獻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完成分類的綜合的災情情況、時空分布、減災條件、減災經驗及教訓的信息庫,并從深層次人手作統一整編和減災對策分析。重點要利用“城市地理分析”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災害風險地圖及區劃”進行災害、事故、公害、突發事件的分級與評定,研究評估方法及評估模式,完善災害評價專家決策系統。②)建立綜合減災量化評價模型體系。研究集“事故、災害、環保”為一體的廣義減災量化函數以確立災害狀態預測及預警模型、確立災害風險政策模型、確定生命線系統更新壽命論模型、確立減災與保險的災害經濟模型等。③確定減災研究重點,提高抗御抗災能力。要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建設城市綜合防災體系的要求。在新區規劃,舊城改造中要充分考慮,避免處理不當造成的多重“人災”;尤其應科學地規劃社會經濟建設門類中具有危險源、污染源、高耗能、高潛在危害的行業,提高城市的本質安全度;重點提高城市生命線系統的防災備災能力。具體講是提高城市道橋、各地下管網、地鐵人防、火車站的安全度。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