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準確地進行道路交通安全評價,在分析國內外道路交通安全現狀的基礎上,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評價研究在歐美一些國家已開展多年,其研究成果為歐美發達國家各國政府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指導道路交通實際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文中通過對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評價概念的闡述,介紹了國外常用的幾種評價方法,并對我國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研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道路;交通安全;安全措施評價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公路交通在各種綜合運輸方式中已占了主導地位,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然而路網的建設與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環境和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全國各級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異常嚴重。我國已經開始對道路交通安全評價進行系統研究,對某些高速公路項目也實施了初步的道路交通安全評價。事實證明,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評價研究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研究方法。
1 道路交通安全現狀
汽車已成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人類在享受汽車帶來的舒適、便捷等優越性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 70 多萬人,傷殘 2000~2500 萬人。20 世紀,世界上已有 3300 多萬人在車輪下喪生,交通事故已成為一場“無休止的戰爭”。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故就顯得更為嚴重。我國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逐步上升的。20 世紀 50、60 年代每年全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為幾百到幾千人,70 年代發展為每年 1~2 萬人。1984 年后,事故死亡人數急劇上升,1988~1990 年期間稍有回落。1991 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增強。汽車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汽車等機動車擁有量急劇上升。至 2001 年,全國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已達 300 人。2001 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75.5 萬起,事故共造成 10.6 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 30.9 億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一位,超過印度、美國、俄羅斯。
2 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因素
道路交通系統是由人、車、路和環境等諸要素構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穩定都可能導致種種的沖突與矛盾,從而引發交通事故。
2.1 人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
人作為道路交通系統中的主體,起主導控制作用。通常認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駕駛人員的觀察、判斷、操作等方面所發生的錯誤。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車速過快,車與車之間沒有保持安全距離等,二是駕駛人員的身體、生理、精神和情緒等狀態以及年齡、經驗等內在原因,比如抽煙、喝酒、疲勞、藥物作用等都會導致駕駛員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從需求的角度講,人們總是希望盡可能的節省體力、時間和油耗。出于這個動機,所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行人不走人行橫道、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護欄;遇到排隊或阻車時,駕駛員常駛入非機動車道;在瓶頸路段,駕駛員爭道行駛,互不相讓等等,這些違章現象常常造成人為地誘發交通事故。
2.2 車輛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
車輛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交通安全有密切的關系。雖然在事故統計中,因為車輛而直接導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進一步改善車輛的結構和性能,按規定進行安全檢查,使汽車具有良好的技術狀況,從某種角度講是可以防止駕駛員失誤的,至少也可能減輕事故的損失。為了安全快速行駛,汽車配備有前照燈、制動燈、擋風玻璃,安全帶及后視鏡等。如果某一設施出現故障,就有可能引發交通事故;汽車的使用性能相對于交通安全也是至關重要的,動力性越好,制動性越可靠,同時擁有良好的操作穩定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隨著汽車使用時間的延長,各部件磨損程度加大,導致使用性能下降,技術狀況變壞,如果不及時檢查和調整,很容易出現制動跑偏、輪胎爆裂、喇叭不響、汽車擺頭等異常現象,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交通事故。
2.3 道路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
道路作為道路交通系統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對交通安全起著重要作用。雖然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統計結果表明事故的責任主要在于人與車,但事實上駕駛員的粗心和失誤大部分是由于困難的道路條件引起的,而道路條件與道路設計、施工、養護是分不開的。具有足夠強度的路面在行車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下,不產生過多的磨損、壓碎及變形,同時還要保證一定限度內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這樣才能為安全行車創造有利條件;在道路線形設計時,應該合理安排曲線的半徑和轉角,通過彎道超高、彎道加寬的辦法防止出現橫向翻車或滑移的現象,同時有足夠的視距能夠在發現障礙物時及時地采取措施;因為匯集在交叉路口的機動車、行人以及自行車行駛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處存在著大量干擾與沖突,在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時采用交通信號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對速度,采用分離車道和隔離式道路為左右轉彎車輛的運行提供方便,減少車輛在交叉路口區域的沖突。
2.4 環境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
交通環境涉及的內容很多,比如氣候條件(雨、霧、能見度),沿路植被、建筑、城鎮,人的交通意識,社會的經濟狀況,交通立法,醫療條件等。環境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舉典型的交叉路的環境為例。在交叉口處的四周建筑物密集,商店林立,攤點凌亂;各種霓虹燈、廣告牌、門面裝飾五顏六色,使駕駛員目不暇接;為了招攬顧客,音樂聲、叫賣聲,使人心煩意亂,這樣的環境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影響正確判斷。此外,某些刺激會使駕駛員看不清周圍的各種現象,這也是十分危險的。
3.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評價
3.1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評價的意義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評價是指對道路交通管理中所采用安全措施效果的檢查。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
對于道路交通安全措施來說,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樣的安全措施可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及在這些事故中的人員受傷程度;不同的安全措施可以影響什么樣的事故及受傷的類型;這些措施對環境的影響怎樣;這些安全措施的成本是多少;對這些措施作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能性;在與成本相關的安全措施中那些安全措施有最大的效益等等。對這些問題要給出一個簡潔、明確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因為在不同的地點或相似地點采用相同的安全措施效果很可能不一樣,這取決于安全措施的設計,采用安全措施地點的交通事故發生數,以及該地點已采取的其它安全措施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只有通過對安全措施的評價才能清楚的了解。
3.2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評價方法
國外在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評價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
3.2.1 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它是在一定時期內,為了達到某一安全目標,對具有相同安全功能的各種備選的安全措施的成本從小到大進行排列,以成本最低的安全措施為選擇標準的一種技術。它只考慮確定或達到安全目標,所采用安全措施應付出的代價,而不考慮這些安全措施的經濟效益。其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在給定的有限的社會資源情況下(或決策者所涉及的管轄范圍內),希望得到最大的安全效益目標;或是在確定的安全目標下,達到該目標所花費的代價最小。
3.2.2 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
它是指在安全措施的壽命期內,將所有安全措施的成本和效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折算為成本現值和效益現值,然后計算所有的效益現值與成本現值之比,即效益成本率。如果該比率大于1,則該安全措施有采用的價值。比值越高,說明效益與成本相比回報率越高。它是一種在一定時間內,用于比較評定某項安全措施成本和效益的技術,它直接驗證安全措施的成本與效益是否相稱,側重于從定量方面對安全措施進行評價。這項技術源自于對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如大壩、公路等經濟上的可行性研究。
3.2.3 比較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
它是指把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安全措施加以對比,說明它們在某些安全性能方面的相似、差異及原因。比較研究可以對安全措施從時間、空間、進程、內容、形式、內部結構、外部聯系等不同角度進行。例如它可以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相同安全措施加以對比分析,也可把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所采用的不同的安全措施加以對比。通過對相關安全措施的比較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各種安全措施之間的聯系、區別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中的效果。
4 結論與展望
文中所述評價方法各有利弊,每種方法具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因此在選擇時要注意它的實際應用性。同時,應該從事故多發點、不同路線、不同區域三個層次對道路交通安全進行評價,最終形成道路安全性能的綜合評價系統。當然也清楚地看到,采用事故統計方法來進行交通安全評價存在著“小樣本、大周期、大區域、低信度”的缺陷,因此為了保證評價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應用事故統計為基礎的評價方法的同時,以其他的間接評價方法(比如交通沖突技術)作為補充是十分必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值得探討的永恒課題,通過評價可以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交通安全、快捷和暢通。
下一篇:生產裝置安全評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