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近在咫尺的韓國發生地鐵慘劇,格外吸引中國人的目光。大家的疑問接踵而來:地鐵火災為何后果如此嚴重?如何預防和減少危害?萬一有意外發生,我們如何逃生呢?
地鐵火災后果嚴重的原因
據北京市消防局專家講,地鐵火災后果之所以如此嚴重,原因有四:
一是地鐵已逐漸成為大城市里的一種重要交通工具,客流量大,人員集中,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
二是地鐵本身獨有的特點,一旦起火,容易造成火勢蔓延擴大和有毒濃煙的產生。這是由于地鐵列車內的車座、頂棚及其他裝飾材料,大多是可燃材料,有些塑料、橡膠等新型材料不僅易燃而且在燃燒時會產生毒性氣體。這些可燃物起火后,由于地下供氧不足,往往處于不完全燃燒狀態,煙霧濃,發煙量大,加上地鐵的出入口少,大量煙霧只能從一兩個洞口向外涌,與地面空氣對流速度緩慢,并且地下洞口固有的“吸風”效應,向外洞口擴散的煙霧,部分又從洞口被卷吸進去,特別是火災的初期階段火勢不甚猛烈時,這種現象尤為顯著。
三是地鐵內空間過大,大火報警和自動噴淋等消防設施配置不完善,并且一旦起火,地下電源可能會自動被切斷,通風空調系統失效,失去了通風排煙作用。
四是大量有毒煙霧和黑暗給疏散和救援工作造成困難。
如何預防和減少地鐵火災
疏散通道和標志 地下鐵道設計要求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出口樓梯和疏散通道的寬度,應保證在高峰客流量時發生火災的情況下,6分鐘內將一列車乘客及站臺上候車的乘客和工作人員疏散完畢。
供人員疏散的出口樓梯和通道的寬度應該為2米至2.5米,附設于地下鐵道的地下商場等公共場所的安全出口門、樓梯和疏散通道的寬度應按其通過人數每100人不小于1米凈寬計算。同時,疏散通道要減少曲折,并能向兩個方向疏散。疏散通道內不能設置階梯、門檻和有礙疏散的物體。
疏散時,乘客要按疏散指示標志逃生。這些標志一般分布在站廳、站臺廳、自動扶梯、樓梯口、人行疏散通道拐彎處,交叉口及安全出口處。另外,在單洞間隧道及疏散通道內每隔100米就能看到一個疏散指示標志。為了讓乘客在災難后的黑暗中容易找到出路,地鐵站都會設有事故照明燈,一般疏散通道和區間通道每隔20米左右就會有一處。
防火措施 車站出入口與地面建筑合建時,在兩者之間應采取防火措施。同時,地下鐵道車站都會采用防火分隔物劃分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安全出口的數量一般不應少于兩個,且應有一個出口直通安全區域,與相鄰防火分區連通的防火門可以作為第二個安全出口,但豎井爬梯出口絕不能作為安全出口。
宣傳安檢措施 應加大消防宣傳力度,提高乘客的消防安全意識,從源頭上杜絕火災隱患。同時,地鐵安全保衛部門應加強技防和人防力量,在出入口設立安檢儀器。
遭遇地鐵火災如何逃生
首先要有逃生的意識。乘客進入地鐵后,一定要對其內部設施和結構布局進行觀察,熟記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車廂兩頭和車門處是撞車事故發生時容易受損的部位。乘地鐵時,應盡量靠近車廂的中部;地鐵兩邊車間因停站需要會經常變換開啟方向,故不能倚靠在車門上,以免出現意外。
其次,將滅火與逃生相結合。發現火情后,應首先報警,然后尋找附近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力求把初起之火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將其撲滅。如行進的車廂內著火,應一邊組織滅火,一邊將老、弱、婦、幼等社會弱勢人群先行疏散至別的車廂。如初期火災撲救失敗,應及時關閉車廂門,防止火勢蔓延,贏得逃生時間。地鐵工作人員一旦接到火災報警,要立即展開應急措施,開啟應急照明設備和排煙設備,迅速排出地下室內煙霧,以降低火場溫度和提高火場能見度。
再次,逃生時,應采取低姿勢前進(但不可匍匐前進,以免貽誤逃生時機),不要做深呼吸,可能的情況下用濕衣服或毛巾捂住口和鼻子,防止煙霧進入呼吸道。采取自救或互救手段疏散到地面、避難間、防煙室及其他安全地區。
最后,特別應該強調的是,在逃生過程中要堅決聽從地鐵工作人員的指揮和引導疏散,決不能盲目亂竄,已逃離地下建筑的人員不得再返回地下,萬一疏散通道被大火阻斷,應盡量想辦法延長生存時間,等待消防隊員前來救援。
上一篇:火災逃生自救知識
下一篇:一旦發生火災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