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亞健康”是處于健康(第一狀態)和疾病(第二狀態)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是從健康到疾病的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準備階段,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在臨床上,有不少就診者這樣訴說:胸悶、心悸、失眠、煩躁不安、記憶力減退等,可是經過各項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后,又一切正常。這恰恰預示著就診者已逐步陷入“亞健康”的泥潭。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人類機體活動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節奏更有力量!薄肮澴唷奔瓷镧姷恼_\轉,就是有張有弛,有勞有逸,適度勞逸才是健康之母。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是健康保證,而生物鐘“錯點”就是亞健康的開始。
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過度疲勞造成精力、體力透支,使人體機能處于超負荷狀態;人體的自然衰老;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及其它慢性疾病的前期;恢復期和手術后康復期出現的種種不適;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等。其中疲勞是亞健康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也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萬病之源。
在快節奏的當今社會里,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30-40歲的中青年由于身處社會和家庭雙重壓力之下,長期透支健康,也可能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受害者。有資料表明,在過勞的人群中約有1/6易發生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各大醫院的住院部里,常?梢砸姷40歲以下的心肌梗死及腦梗塞患者。甚至社會棟梁英年猝死的事例屢見報端。這些老年性疾病的年輕化,正是“亞健康狀態”對人類的懲罰。
然而由于亞健康處于健康和疾病的連續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亞健康狀態”通過自我的身心調節是完全可以向健康轉化的。當然,如果掉以輕心,疾病則接踵而至,甚至英年早逝。防治亞健康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饵S帝內經》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就已認識到對待疾病應防患于未然。
醫學專家認為,對亞健康患者來說,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握好工作的度,身體力行,勞逸結合,全面均衡適量營養,加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35歲后每年定期體檢等。最重要的是,身體一旦出現不適,及時就診,尋求醫生的幫助。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只要我們每個人了解和重視“亞健康”,健康就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