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著“中國塑料之城”美譽的余姚,難以承受高成本的多數下游中小型塑料企業已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訂單成為我們最大的負擔,”一位余姚塑料加工企業老板說,“原材料價格的漲幅,已經吞沒了企業的全部利潤。”
“今年的塑料原料價格上漲太快了,已嚴重影響正常生產,目前我們基本處于停產狀態”,浙江黃巖一家專業生產塑料桶工廠老板向媒體訴苦。
5月以來,浙江不少來料加工型的塑料企業度日艱難,主要原因是石油及其衍生品塑料原料價格的一路暴漲。在有著“中國塑料之城”美譽的余姚,難以承受高成本的多數下游中小型塑料企業已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這也使經營塑料原料的上游商戶銷量大減。
但情況仍在惡化,國際原油價格已于日前突破每桶140美元的歷史高位,發改委于6月20日宣布將成品油價格每噸提價1000元,這將浙江眾多小型塑料加工企業推向更加艱難的處境。
漲價:有時一天兩價
“今年的塑料行情只能用"暴漲"兩個字形容。”余姚塑料城信息中心市場部負責人毛柏銀表示,“今年初,塑料原料加權價格約1.3萬元/噸,但到了五、六月,突然攀高至1.8萬元/噸。”
毛柏銀所負責的信息中心,是余姚塑料城的價格監測機構,每天收集塑料城內1400余商戶的報價信息,統一整理后對外發布。這一公開報價不僅是國內塑料原料價格的風向標,也對東南亞和歐美市場的價格體系有著重要影響。
在毛柏銀提供的塑料城每日行情表中,一種主要的塑料原料PP價格,已經從年初的每噸1.2萬元上漲到每噸1.6萬元。
“在整個5月,甚至到6月初,行情一路瘋漲。毫不夸張地說,在這一個月里,原料價格每噸上漲了4000~5000元,漲幅接近40%,有時甚至出現"一天兩價"的現象,下午的價格比上午最多能漲500元。”毛柏銀說,由于塑料原料90%以上來自石油,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導致塑料原料價格猛漲,給下游的塑料加工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
生產:訂單變成負擔
徐維琴指出,盡管價格在不斷上揚,但終端需求并沒有真正增加。面對高價原料,除了部分需求迫切的工廠外,其他入市采購者甚少,下游停工減產的消息已有所耳聞。
富來塑料廠是浙江余姚的一家生產塑料杯和塑料盒的制造企業,該廠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塑料原料價格猛漲,對企業生產影響嚴重,目前產量已經大幅減少,按照月前價格接受的訂單,月中就會賠錢。現在不敢輕易接訂單,開工率不到10%。
“以前,訂單很多讓我們感到驕傲,但現在,這些訂單成為我們最大的負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余姚塑料加工企業老板說,“原材料價格的漲幅,吞沒了企業的全部利潤。”
“在浙江存在眾多小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毛柏銀介紹,按照他的統計,類似臺州黃巖這樣的作坊式企業集中區域已成為重災區,大約80%的黃巖塑料加工企業已經關、停、轉。
但這些企業經營上很靈活,今天關,明天可能又重新開張。
貿易:利潤低得可憐
與下游制造企業相比,處于中游的貿易商日子同樣不好過。
在余姚中國塑料城里,“新大東”是一塊響當當的牌子,它不僅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一級代理商,也是塑料城內經營規模最大的塑料貿易商之一。該公司銷售負責人葉總說:“根據統計,公司6月份的銷量比5月份下降了約3成,比去年同期則下降15%左右。下游塑料加工企業的停產減產,是造成銷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塑料原料貿易商余姚邦業公司在業內處于中等規模,該公司在上海、余姚、溫州均設有分公司,年銷售額在10億元左右。該公司銷售經理孫開彬表示:“原料價格上漲使產品銷量大大減少。”
“貿易商利潤太低了,低得可憐。”孫開彬稱,“一般塑料貿易商利潤僅有2%,很多做塑料原料進口的貿易商,賣一噸原料只賺10美元利潤,只是圖個量。另外,這個行業需要大量資金,一年忙到頭,卻賺不了多少錢。現在很多老板都在轉行,或者聘請職業經理人來打理。”
囤貨:生意變成了賭博
除了需求疲軟導致銷量銳減,貿易商還面臨另一種風險:囤貨。
在余姚中國塑料城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謝建松提供的一分資料上,塑料城“5月份成交量26.26億噸,同比增長27.7%;成交總額31.8億元,同比增長18.9%。”
毛柏銀稱,考慮到5月份價格快速上漲,成交總額的增長應遠遠快于成交量的增長,但實際情況卻相反,這說明市場投機因素在增加。
“這一情況表明,貨物正在從一個中間商流入另一個中間商,而沒有被市場真正消化,而是有中間商在投機囤貨,”孫開彬稱,“事實上,5月既是價格上漲過快、終端需求疲軟的時候,也是投機氣氛最濃的時候。這樣,生意就成了賭博。而囤貨需要中間商自己掏錢買單,一旦行情變壞,其損失將難以估計。”
即便是價位下跌,仍對下游市場的需求刺激不大,因為這一價位仍然超出大多數下游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
孫開彬稱,“現在公司很少囤貨,一方面是因為原料價格過高,囤貨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短期內的價格不確定性在增加,囤貨風險在加大。”
洗牌:將淘汰一批企業
“市場價格的漲跌本來是很正常的,但不能暴漲暴跌,讓下游企業有時間進行調整。”毛柏銀認為。
“新大東”的葉總則表示,“長期以來,由于有補貼政策,國內塑料行業的運作模式是上游低價位銷售,下游低價位制造。但目前看來,塑料業已進入高成本運營階段。塑料行業正在經歷一次洗牌。一批小的、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將被淘汰。”
“在高成本時代,眾多低檔次的小型企業必然要面臨產業升級的陣痛,單純的低價競爭已經沒有出路。”籌備中的寧波塑料行業協會秘書長于衛星也表示。
于衛星稱,提高技術含量將成為后端制造加工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