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節制的社會用水和經濟用水,正在加劇農業的干渴。
據環境保護部印發的《國家環境安全評估報告》(下稱《報告》)披露,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甘肅、安徽或者由于人均用水量大,或者由于社會用水總量較大,均處于相對不安全的范圍。
而這些省份,都是今年農業干旱的重災區。
用水量連年增加
《報告》顯示,1980~2000年,中國用水總量增加了1225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和生活用水分別增長745億立方米和242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2%和7.2%。
在農業用水方面,1949~1993年的44年間,中國灌溉面積增長210%,而同期灌溉用水量也增加了191%。兩者同步增長,而且是一種簡單的外延擴大再生產方式。
“一方面干旱缺水,一方面浪費水嚴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說。
2月4日晚,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節水灌溉首席專家邱為鐸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這是當前干旱情況下的突出問題。
他說,中國的水澆地至今幾乎全部采用五千年前人類創造的漫灌或大水漫灌技術,這種原始粗放的漫灌技術,是對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發展一畝水澆地年用水量高達700~1000立方米。由于灌溉技術落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包括田間損失在內,有效利用率不到30%。
水資源壓力難題待解
《報告》顯示,江蘇、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等省份,近年來一直呈現較大的社會用水壓力,需要設法予以緩解。
《報告》稱,山西、遼寧、河南、江蘇、河北、山東、安徽等省份水環境、水資源現階段正承受著較大的經濟活動壓力,需要加強產業用水政策調整、廢水治理和循環利用技術的應用。
經濟用水約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40%。據《報告》介紹,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工業單位產品耗水率高于發達國家先進水平數倍甚至數十倍,如中國生產噸鋼耗水量最低值比發達國家同類數值高4倍。
《報告》稱,中國正處于重化工階段的加速期,未來一段時期,原材料工業和基礎工業仍將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態勢,萬元GDP水耗將居高不下,水資源壓力還將繼續加大,中國水環境安全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和可能。
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慮節水情況下,預計用水總量為7000億~8000億立方米,要求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