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全球共同關注的“世界環境日”。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也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中華環保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環保老兵”,1972年,他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出席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今年世界環境日前夕,記者與曲格平先生就世界環境日主題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事關人類生存和各國發展。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你的星球需要你,聯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我們如何理解這一主題?
曲格平: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一系列生態問題,人類面臨著重大生態環境危機,這是不爭的事實。去年年底出現的金融危機,可能會暫時轉移人們對全球面臨的長期環境與資源問題的關注,但是不應當忘記,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與水環境污染等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環境問題仍在繼續朝不利的方向發展。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
因此,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不僅要求世界各國提出短期的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對策,更需要提出長期的有關經濟、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
在這次金融危機面前,如果各國能夠加快經濟轉型,加快綠色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不僅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也會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與資源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記者: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減少污染——行動起來”。2003年以來,中國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2%上升到2007年的70%以上,短短幾年內提升了10個百分點。與偏重的產業結構相對應,中國能源資源消費也增長迅速。這些都表明,減少污染是當前我國環保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曲格平:近年來,中國開始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的社會理念;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規劃和措施。這些發展理念和總體發展目標的轉變,正在逐步改變著中國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的發展規劃和政策。從環保角度而言,可以稱為一次新的環境覺醒。
經過共同努力,2006年中國開始扭轉多年來單位GDP能耗上升的趨勢,從2006年到2008年,全國兩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保持了下降趨勢。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遠遠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公眾十分關注的水體環境和大氣環境質量,仍然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顯著的改善。
特別是近年來,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給環境與資源帶來巨大壓力。拿煤電生產和消費情況來說,2000年中國原煤生產12.99億噸,消費13.2億噸,到2008年原煤產量達到了27.5億噸,消費也達到了27億噸,大大超過預期;電力裝機連續多年每年新增裝機容量1億千瓦左右,2008年底達到7.92億千瓦,其中燃煤電廠裝機容量近6億千瓦,煤電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雖然到2008年底燃煤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達到60.4%,但煤電生產和消費如此快速增長,大大抵消了各種節能減排措施的效果。
記者:中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這一長期進程所產生的環境與資源的壓力和沖擊空前巨大。
曲格平:是這樣的。根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從中國今后20年發展的一個基準情景(保持現有技術進步和政策趨勢,單位GDP能耗每5年降低17%—18%)估計,到2030年,中國仍然需要消耗44億噸原煤和9億噸原油,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這對環境與資源的壓力可想而知,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應對。
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一個核心是環境、能源利用效率的競爭。從中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未來各種可能的發展情景來看,為了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應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各種環境壓力和沖擊,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必須大幅度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減少各種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實現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為保護全球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記者: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國家出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安排了4萬億元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國內不少專家呼吁,4萬億元投資應該實行“三綠”政策,也就是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增長。
曲格平:中央政府一直重視環境生態保護,4萬億元投資中涉及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的有3500億元。這里面有兩個關鍵,一是要用好這筆投資,二是地方政府要配套投資。歸結起來就是狠抓落實,因為再好的政策措施如果只是寫在紙上,說在嘴上,而不落到實處,不但起不了好作用,產生的消極影響更大。
我到一些地方去,很多人確實跟我講,現在應對金融危機困難很多,要保增長,保就業,環境監管就別太嚴了。不必諱言,最近一段時期一些地方政府放松環評要求搞“兩高一資”,對企業違法排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是個別現象。
實行“三綠”政策的建議,值得各方面的決策者好好琢磨。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僅不應放松環境與資源保護,而且應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結合起來,當兩者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更多地想想長遠。當前毫不動搖地淘汰落后產能,毫不留情地卡住“兩高一資”,抓住機遇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幾年后必將嘗到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