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農村環境狀況堪憂,金融危機加劇環境保護壓力,這兩個話題在“六五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部舉行的若干場活動中被頻繁被提及。按照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的說法,當前,環保部門要做經濟發展的污染“防火墻”。
每年的環境日,環保部都會發布上一年的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今天發布的公報這樣評價2008年的環境質量: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改善,但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此外,今年的環境公報特別提及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工礦污染凸顯,飲水安全存在隱患,呈現出污染從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態勢。
事實上,除了農村的環境壓力外,環保部明顯還感到了來自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給環保帶來的壓力。周生賢說,最近該部曾對20個省、40個市的新建項目進行了調研,確實發現了部分未批先建的項目,未來一段時期,環保部將用環評制度作為經濟發展的防火墻,擋住污染。2008年,環境保護部共否決或暫緩審批156個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的“兩高一資”項目,批復的579個項目通過落實減排措施,每年能夠削減二氧化硫46.86萬噸、化學需氧量3.84萬噸。
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則對防火墻給出了更細致的解釋,他說,防火墻就是,“四個不批”:對國家命令淘汰、停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的、沒有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項目一律不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