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由環保部發布《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我國的污染狀況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我國污染就可能達到峰值。
張力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污染與經濟發展在學術界被認為是有一個曲線的關系,“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看,人均8000美元的時候,污染達到峰值,之后開始下降。由于中國走的是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所以中國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時候,污染將出現峰值,之后開始下降。”
據了解,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兩年多來,共調查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4大類普查對象592.56萬個,獲得各類污染源填報基本數據11億個。如果用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來衡量這些污染源的比重,那么我國的污染總量里,農業占三分之一強,工業占三分之一弱,生活則占三分之一。
張力軍表示,目前,我國農業源的污染問題相對較嚴重,“由于化肥、農藥和地膜等農業用品普遍使用,水環境遭受污染;此外,農業污染里比較突出的是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
另外,工業污染也不容忽視。公報稱,我國工業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和局部地區,污染結構性問題突出。
公報還稱,經濟較為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國前列。其中,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30%,對城市空氣污染影響很大。
張力軍表示,作為我國首次污染源普查,此次公報不僅查實了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掌握了農業源污染物排放狀況,同時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區域和行業特征以及治理情況。
下一篇:河南全面實行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