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到了高淳,都會感嘆,這里碧波蕩漾,魚蝦鮮美,真像是夢里水鄉!
高淳,三分水三分山,西部圩區,有固城湖、石臼湖兩大湖泊相擁,水網密布;東部丘陵,被茅山余脈環繞,青山連綿。就像這里至今保留著最古老的吳語發音和多處千年古鎮老巷,不論外界如何喧嘩,高淳的綠水青山依然故我地存在著。
在發展成為時代最強音的氛圍里,如何保持一份對環境的清醒,這座小城用多年的努力給出了答案:生態保護不光是政府的事,不是現在才要去做的事,也不是僅靠錢就能做成的事。
生態保護意識,在40萬百姓心里扎了根
3月28日,31平方公里的固城湖波光粼粼,小船點點,李白贊美高淳“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的景象仿佛不曾遠離;數百名大學生戴著防護帽撅著屁股蹬著山野車向百里生態廊道深處狂奔;20萬畝油菜花地里,一張張笑臉對著鏡頭。高淳第二屆油菜花節徐徐開幕。
高淳縣委書記吳衛國說,高淳生態好,田園風味濃,有資本一年辦四節,春有油菜花節,夏有荷花節,秋有螃蟹節,冬有年貨節。在高淳,生態保護凌駕于一切經濟發展之上,而這僅靠政府是不可能做到的。
吳衛國坦陳,從蘇南來到高淳工作,處處感受到生態保護意識在全城百姓心中扎了根。為了清潔水源,固城湖內8000多畝圍網養殖,說拆就拆,官溪河480多艘船舶,說撤就撤,百姓很通達。
谷雨時節,蟹農沈宏斌在承包的110畝蟹塘來回投放螺螄。高淳人現在是生態養蟹。放螺螄種水草,蟹魚蝦混養,螃蟹吃小螺螄,螺螄和水草凈化水體,蟹吃不掉的飼料魚蝦吃,形成生態鏈,保證水體干凈,水好蟹才好。而傳統養蟹,投下的飼料螃蟹只能吃掉50%,其余就污染水體,塘水要靠和固城湖湖水交換保持清新。按現在的蟹塘面積,一季螃蟹養下來,固城湖就會變黑發臭。“生態養蟹,畝均要多投入上千元,開始也嫌煩怕虧,示范戶做出了效益,大家都跟著學。”沈宏斌說,蟹農互相監督,塘里連一點漂白粉都不能灑,砸了牌子就會影響以后的錢袋子。如今,全縣螃蟹年產值11億多元,固城湖依舊清澈可掬。
越來越多的高淳人成為生態的自覺維護者。8年前,一直和造船水運打交道的武家嘴人把造船基地放到外地后回過頭來在小茅山腳下,不慌不忙砸下上億元,建設1.5萬畝農業科技園,和土地滾在了一起。集團掌門人武繼軍說,在高淳農村,你要敢在淘米洗菜的塘口洗把腳,就會被全村人罵得狗血噴頭。企業污染了環境走哪都灰溜溜的。農業科技園追求零污染,連運輸車都是電動,“我走南闖北,像高淳這樣的好山好水還真少見到,這里最適合搞生態農業。高淳就是天然大氧吧,今后城里人都要跑到我這來吸氧。”武繼軍很自豪。
為“水”,15年前就搬遷了沿湖污染企業
被呵護的山水報之以豐厚饋贈。高淳全年優良天氣占93%以上,全縣43萬人口,有百歲老人近30位,95歲以上老人1600多位。面對保護如初的山水家園,高淳人底氣十足,5年前高淳申報創建國家生態縣,今年將迎來驗收大考。與其說,高淳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踏上國家生態縣創建之路,不如說,這么多年來高淳一直是這樣走過來的,創建國家生態縣,水到渠成!
吳衛國認為,高淳生態保護走過了從家園保護的樸素行為到生態立縣的自覺追求歷程。正是這一棒接一棒的生態意識,讓高淳山水跳出GDP至上的桎梏,讓千古以來的“江南圣地 魚米之鄉”在工業文明時代保留了下來并煥發新的光彩。
高淳境內最主要的湖泊——固城湖,是一頭聯太湖一頭接長江的水上交通要塞,湖邊曾經密布著一大批納稅明星企業。同時,固城湖是全縣70%以上人口飲用水水源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固城湖不堪重負水質開始富營養化。如果連喝水都成了問題,還談什么發展?!從1995年起,滿足不了吃飯財政的高淳先后斥資近億元毅然關停并轉了固城湖周邊的87家工廠。之后,高淳制定了《固城湖水資源保護規劃綱要和分期治理計劃》,開始走上科學系統治水之路。經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跟蹤測定,固城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水以上,有的區域水質達Ⅱ類標準。今天,固城湖仍保持著天然湖泊的特性!
保護下來的山水成為高淳最突出的地域特色和資源。2003年,高淳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生態立縣”戰略,為全縣8個鎮編制了環境保護規劃,生態保護進入自覺階段。就在當年,高淳主動放棄總計達50多億元的化工項目。外面的高科技大企業一時到不了這里,高淳不急不躁從容面對,情愿著力發展運輸、建筑、特色養殖等草根經濟,也要堅守保護環境的防線。
污染的門被堵上,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高淳的發展海闊天空。關停并轉的幾十家污染企業,換來了高晟軟件、阿里巴巴、深圳高科等一大批軟件信息類項目和一批生物醫藥企業、質檢中心、設計中心落戶;堅持不發展工業的東部丘陵地區,如今盤旋著百里生態長廊,果園茶園遍布,游人如織,高淳一年旅游人次達200多萬,是全縣人口的五倍多。縣長謝躍進介紹,當初不唯GDP是圖,實際上GDP是一年一個臺階,到2007年,全縣GDP是2003年的兩倍多,去年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35%。
企業污染了水和空氣,創造了GDP,回頭治理,又增加GDP。高淳沒有急于從眾趕超,而是從容邁步,放棄了這樣的GDP增長之路。“高淳的GDP總量還不算高,可用財力不大,一年也就10億左右,但那么多年來我們沒有在治污修復上浪費錢,沒有瞎折騰。高淳的錢值錢!”謝躍進說,國家生態縣創建難,難就難在它是對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考量。實踐證明,高淳的發展正是與“綠水青山”和諧共生的發展,歷任領導班子都感到欣慰。
用最少的錢,辦成最難的事
生態保護不僅僅是原生態保護,需要人類有所不為,隨著人口和人類活動的遞增,原始的環境容量顯得捉襟見肘,生態保護更需要人類主動作為。
謝躍進介紹,全縣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就投入7.14億元,縣、開發區,所有的鎮全都建有污水處理廠,37個村建成了村級污水處理設施。高淳還規劃建設國家級游子山森林公園、椏溪百里生態長廊、多個生態濕地和特殊生態產業區等超過全縣總面積五分之一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每年用于生態保護的投入占全縣可用財力四分之一以上,生態建設幾年累計投入17億多元。國家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一位官員視察高淳后深有感觸:比較起已成功創建國家生態縣的浙江和北京三縣,高淳的投入還不到前者的一半。在經濟實力很強的地區,一年創建投入要達十多億元,僅刷墻就要投上億元。這位環保官員感嘆,高淳花最少的錢辦成了最難的事。
“高淳原本就是一方凈土。”高淳副縣長黃亦武說,生態保護最難就在工業污染治理,尤其是水環境修復,高淳在這些方面省了很多投入。
花錢少還得益于百姓生態意識強。大李村蘇淳英老人每天要把垃圾分好類送到離家5米遠的兩個大桶,雖然偶爾她還是會弄錯把塑料袋放進有機垃圾桶。全村的有機垃圾集中在村口的堆肥房漚肥,用于千畝有機葡萄園。垃圾分類,減少了保潔員一半的工作量,一半的垃圾運輸和填埋。如今,垃圾分類在全縣農村推廣。在高淳,利用水草等生物凈化污水的小型生態污水廠處處可見,這種污水廠投入不需要多,只需要百姓克服隨意的習慣把臟水排入到指定管道,而這些,高淳百姓做得很好!
全縣5萬多名中小學生都是環保小衛士,從電池回收到“生態立縣”,他們自覺從身邊事做起,是每個家庭最活躍的生態講解員,成為生態保護漫漫長征路上的長明燈。
多年的堅守終被矚目,在全國1600多個縣中,高淳脫穎而出,為現代社會帶來了一個經濟繁榮、生態文明的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