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速度仍遠遠趕不上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破壞速度。
9月28日至29日,全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場會在山西太原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在會上作出上述無奈感嘆。
會上透露,我國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企業責任機制。
紫金礦業(601899.SH,02899.HK)這一典型凸顯了加快推進“綠色采礦”的急迫性。
繼7月發生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污水滲漏事故后,紫金礦業近日再次發生重大潰壩事故,造成28人死亡或失蹤。目前廣東省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發生事故的是紫金礦業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信宜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銀巖錫礦尾礦庫,在9月21日臺風“凡亞比”帶來的暴雨中潰壩。
努力做到“邊開發邊治理”,將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控制在最小范圍。
這是上述會議提出的要求。
李干杰強調,一是要切實落實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恢復治理的責任,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企業責任機制;二是要切實落實各級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協調各部門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責任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三是要切實落實各級環保主管部門的責任。
山西“綠色采煤”樣本值得借鑒。
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劉向東表示,山西在全國第一家建立了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煤礦轉產發展資金,第一家建立煤炭開發“事前防范、過程控制、事后處置”的生態環境保護防線。2006年以來,山西省重點煤炭集團共提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103億元,使用保證金33億元。
事實上,在整治企業“污染門”方面,監管部門已經走出了一大步,即完善信息披露。
環保部近日將出臺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或明確,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在事件發生后1天內發布臨時環境報告。
而根據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在上述會上的表態,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過程中,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并與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結合起來。
中國政府網6日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明確汽車、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等六大行業作為重點予以推進。
作為近期持續引發關注的中國稀土行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日前坦陳,中國生產的稀土占全球較高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污染很大、代價很高,一些國家不愿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