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逐漸增加,發現一些疾病的發病原因與生產工作條件關系十分密切,如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下背痛、慢性腰腿痛、腕管綜合征、頸肩腕綜合征、下肢靜脈曲張、脊柱側彎、各種骨關節疾病等等。隨著現代生產工作方式的轉變,某些疾病已在逐年減少,如下肢靜脈曲張、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和脊柱側彎等,有些則越來越受到職業衛生學家的關注,如下背痛、腕管綜合征、頸肩腕綜合征等疾病。這些疾病目前未列入國家職業病名單,但加強對這類就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衛生保健卻是十分重要的。
煤礦井下工作面長期處于低溫、高濕的狀態,工人在這種工作環境中進行高強度勞動作業,出汗多而不易蒸發,有時還在滲水的淋浴下工作,因此容易受寒濕的影響而罹患腰腿痛等病癥。重慶市大多數礦井的地質結構屬于急傾斜薄煤層,工人長期在固定的半旋轉或屈膝彎腰姿勢下勞動,使部分腰肌韌帶過度勞累,造成局部代謝紊亂、充血和水腫,甚至組織增厚變性或發生慢性韌帶斷裂而逐步形成累積性勞損。煤礦工業外傷在煤礦生產過程中較為多見,當礦工的脊柱或腰部軟組織受傷后,受傷部位可產生纖維變性和瘢痕,肌肉韌帶關節發生粘連、增生或壓迫神經纖維,可引起腰部平衡失調,脊柱失去正常軟組織的保護作用而造成慢性腰部及骨關節等部位的疾病及疼痛。
一、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
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是指煤礦井下工人在特殊的勞動條件下,致使滑囊急性外傷或長期摩擦、受壓等機械因素所引起的無菌性炎癥改變。1964年,全國人大就提出建議將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列為職業病,同年由勞動部、衛生部和全國總工會發布的《關于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試列為職業病的通知》中,規定從10月1日起將滑囊炎列為煤礦井下工人的職業病。1987年,衛生部等4部門在《關于修訂頒發<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的通知》文件中,將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正式列入了職業病名單,但一直沒有國家強制性衛生標準,給滑囊炎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多困難。我國每年煤產量約14億噸,居世界之首。全國煤礦工人約800萬,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高發已為公認的事實,為礦工的常見病,并與職業密切相關,嚴重影響礦工健康,影響煤炭工業快速和可持續發展。1996年衛生部通過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下達了“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的國家衛生標準研制計劃。2002年4月8日衛生部正式頒布了《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的診斷標準》,于2002年6月1日起實施。
職業流行病學
1984~1986年間,職業衛生專家對全國9家具有代表性的礦務局和3家地方煤礦49 045名井下礦工的調查發現滑囊炎病例共789例,患病率為1.61%。但因煤層厚薄、作業條件、機械化程度、勞動保護措施等不同,各礦區滑囊炎的患病率懸殊甚大,波動在0.14%~9.46%之間,滑囊炎在煤層較薄、作業條件較差、機械化程度較低、勞保措施較差的煤礦患病率較高,以煤層只有25 ~70 cm厚,煤層傾斜角又大,礦工必須匍匐爬行的南方地方煤礦尤為突出,在重慶某煤礦,礦工滑囊炎患病率高達14.39%。而在對4個礦務局3526名地面工人滑囊炎的抽樣調查中只發現4例,患病率僅為0.11%。
不同工種之間,滑囊炎患病率亦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采煤工最高,掘進工次之,輔助工最低。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因多以慢性摩擦受壓損傷為其致病因素,故有隨年齡增長、井下工齡延長,其患病率有呈逐漸增高的趨勢。
病因和好發部位
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多數與長期反復摩擦刺激有關(94.91%),其好發部位共有20余處,好發部位與井下作業姿勢關系密切,長期爬行、蹲、跪、側臥和肩扛等作業的井下礦工,滑囊炎多發于膝、肘、肩關節等長期機械摩擦和受壓的部位,與其部位相應的髕前滑囊炎、膝外側滑囊炎、鷹嘴滑囊炎和肩峰下滑囊炎尤為多見。
臨床表現
根據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的特點,按其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穿刺液性質和病程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有外傷史,或在關節局部受摩擦、壓迫初期,急性發作,在關節周圍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部位固定、表面光滑、有波動感、界限清楚、壓之疼痛的囊性腫物,X線平片顯示軟組織陰影,穿刺液為血性滲出液,病程10~14天。
2、亞急性期:關節局部有受反復摩擦、壓迫史,或有急性滑囊炎史,局部有不適感,輕度壓痛,見有邊界清晰的囊腫,常反復發作,X線平片可見局部有鈣化點或軟骨下骨質硬化現象,滑囊造影顯示,滑囊壁呈毛刷樣改變,穿刺液呈淡黃色透明粘液,病程為1~3個月。
3、慢性期:長期局部反復摩壓受損或亞急性滑囊炎經多次穿刺及藥物注射治療,滑囊逐漸萎縮,局部皮膚有瘙癢、皺襞感,粗糙和胼胝樣變,活動時有踩雪音,滑囊穿刺有殘存少量滑液,病程為3個月以上。
診斷和鑒別診斷
凡有從事煤礦井下工作職業史,患部有長期、反復摩壓或急性外傷史,臨床上除具備局部腫塊或局部皮膚粗糙、瘙癢及皺襞感外,還應具備患部酸脹痛、不適感,受壓時痛、關節運動疼痛,活動時局部有踩雪音,急性炎癥反應等4項癥狀。體征有囊性腫物,形狀不一,大小不等,腫物部位固定,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局部壓痛,有波動感,捻發音,局部皮膚增厚呈胼胝樣改變。繼發感染時,有紅、腫、熱、痛及關節活動障礙。再結合X線表現、病理組織學改變和穿刺液性質的觀察一般可予確診。
滑囊炎易累及相鄰關節,因此有時被誤診為骨關節炎,也可能被誤診為腱鞘囊腫、滑膜瘤、滑膜囊腫、Baker囊腫、纖維瘤、脂肪瘤、脂肪墊等。創傷性滑囊炎還應與化膿性滑囊炎、慢性類風濕性滑囊炎、結核性滑囊炎等相鑒別。
1、纖維瘤:硬性纖維瘤表現為皮膚隆起。軟性纖維瘤為結締組織組成帶蒂的柔性腫物。神經瘤性象皮病由于其重量可引起鄰近軟組織變形,或由于豐富的血管而使其所在部位的骨骼增大,局部皮膚增厚并有皺褶似象皮。
2、脂肪瘤:一般單發,由正常脂肪小葉構成,小葉有纖維間隔,其外有一薄層被膜。多數體積較小,質軟,無痛,可移動。因皮膚與小葉間有纖維帶相連,故皮膚表面常有淺凹。
3、脂肪墊:為局限性脂肪組織增生,皮下脂肪墊多見于肩、背和肩胛,質硬,邊界不清,與皮膚緊密相連,可以推動,沒有薄層被膜。
4、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是那么靈活。主要體征為關節腫脹,有中度滲液,關節活動時有吱嘎聲。
5、腱鞘囊腫:多發生于腕、膝、肘、踝關節周圍,為皮下圓形緊張的小腫塊,張力高而有波動,有輕微痛感,常與外傷及職業性牢損有關,囊液呈膠凍粘液,不溶于水,PH8~8.5。
6、滑囊囊腫:是一種退行性變囊腫,起源于關節囊或腱鞘,囊腫突然出現,呈圓頂狀腫脹,無痛感,囊內為透明黃色粘液,吸出后可再生。
7、Baker氏囊腫:又稱為膝關節滑膜后疝,位于腘窩內,與膝關節相通,也稱為交通性腘窩囊腫。圓形或半圓形,雞蛋大小,囊腫內容物為稀薄之粘液,透明淡黃色,溶于水,PH為7~7.4,與正常關節液相同。
上一篇:粉塵的測定
下一篇:勞動者如何申請職業病診斷和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