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服務的質量
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醫德是職業衛生服務的重要條件。為此國際職業衛生協會在1992年訂立了職業醫學準則,提倡崇高醫德。
在實際生產場所中,職業因素中最為重要的生產環境因素,同時與多種有害因素存在聯合作用,加劇了對勞動者的健康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種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質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物理、化學和機械刺激引起。吸煙,可加劇環境因素,如粉塵、有害氣體或蒸汽,對呼吸道的損害,以致增加誘發職業性肺癌的危險。 與職業有關的生活方式
勞動組織不完善,作業制度不合理;工作節奏的變動,換班和夜班工作;工作過度緊張,缺乏體育鍛煉;吸煙或過量 ;精神性職業緊張;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務工;個人缺乏健康和預防的觀念,違反安全操作規范和忽視自我保健;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安排的作業與勞動者生理狀況不相適應;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長時間處于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全球化、國民生產總值、財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態環境、勞動立法、醫療衛生制度,都可影響職業人群的健康。如生產管理水平低、廠房建筑或設備簡陋、過重體力負荷、生產布局不合理,可導致骨骼肌肉的損傷性疾病。
生產環境因素
1、物理環境。是生產環境的構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如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高氣壓、低氣壓);噪聲、震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可對人體產生危害。例如,減壓過程所造成的機械壓迫和血管內空氣栓塞而引起組織病例變化致減壓病。
2、化學因素。在生產中接觸到的原料、中間產品、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可對健康產生危害。凡少量攝入對人又毒性的物質,稱為毒物。毒物以粉塵、煙塵、霧、蒸汽或氣體的形態散布于車間空氣中,主要經呼吸道和皮膚進入人體內。其危害程度與毒物的揮發性、溶解性和固態物的顆粒大小等有關。毒物污染皮膚后,按其理化特征和毒性的不同,或起腐蝕或刺激作用、或產生過敏反應。有些脂溶性毒物對局部皮膚雖無明顯損害,但可經皮膚吸收,引起全身中毒。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者較為少見,常由于毒物污染食品或吸煙所致。從車間排出的廢棄、廢水和廢渣中的毒物。雖不直接使工人患職業病,但能危及周圍居民健康,影響生態,危害也大。
3、生物因素。生產原料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蟲,如炭疽桿菌、真菌孢子、森林腦炎病毒,以及生物病原物對醫務衛生人員的職業性傳染等。
上一篇:夏日野外作業安全注意事項
下一篇:職業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