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現狀
據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數據,全球每年有200萬人死于工傷和職業病。僅僅工傷事故每年至少奪走35萬人的生命。
國際勞工組織說,勞動事故大部分發生在危險的勞動部門,導致的死亡人數是戰爭的兩倍,相當于死于酒精和毒品人數的總和。工傷和職業病給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帶來的損失是全球官方援助資金的20倍。
因在工作中接觸危險物質而死亡的勞工人數達34萬人,其中僅石棉一項每年就殺死10萬名工人。如果長期接觸危險物品或處于噪音污染或強輻射的工作環境中,員工患癌癥、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危險性會大幅度增加,而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農業和礦業都是最危險的勞動部門。從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數據來看,工傷和職業病的危害是世界性共同關注的話題。
二、我國2004年13.6萬人死于工傷,農民工成為罹患最主要群體
目前,我國職業衛生服務覆蓋面只有20%,有的地區只有5%,服務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和大中城市,鄉鎮企業以及流動農民工得不到基本的職業衛生服務,鄉鎮企業成為職業衛生監測的空白區,農民工成為罹患職業病的最主要群體。83%的鄉鎮工業企業存在職業病危害,近34%的鄉鎮企業勞動者接觸塵、毒等有害作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所首席專家李德鴻介紹說,我國勞動力人口約7億人,從事工業生產并接觸有害因素的約3700萬,其中三分之一需要接受年度健康監護,約1300萬人。根據統計,全國每年平均接受健康檢查的約300萬,受檢率只有23%。
據統計,去年全國死于工傷的人員高達13.6萬人,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特別是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3個農民工集中的行業,農民工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預計今后10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總量將達1.76億,成為新的高危人群。據統計,目前我國有兩個職業病集中的重點人群:一是約1億名在中小企業就業的農村進城務工的流動勞動者,二是1.36億名在鄉鎮從事工業勞動的農村勞動力。
三、敲響警鐘:關注農民工的安全健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所所長李濤透露,我國職業病危害呈上升趨勢,這是與經濟快速發展密切相關而不容回避的事實。但當前職業衛生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職業衛生技術人員嚴重短缺,人才待遇較低,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大量流失,職業病防治法頒布以后,技術人員的供需矛盾愈顯突出;而且國家在職業衛生方面投入很少,基層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技術落后,服務手段落后,難以提供基本的職業衛生服務。這些現狀,給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嚴峻的現實。
當前,為數眾多的農民從事著艱苦、職業危害嚴重但防護措施不到位的工作。一些地方政府控制職業病措施不力,以犧牲勞動者特別是農民的健康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勞動保護沒有保障,不為農民工建立職業健康檔案,不給他們上工傷社會保險。農民工職業健康體檢、職業病診斷、治療等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維護,權益受損后又往往得不到合理賠償,違法成本遠低于守法成本。
我國的職業病危害呈現三大轉移趨勢:由城市工業區向農村轉移,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轉移,由大中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2003年6月,46名在福建東湖村打工的46名貴州籍民工患上了職業病,先后有6人死亡,“東湖事件”轟動全國。
四、建立長效機制,依法卡住工傷事故和職業危害的源頭
從事有毒作業的農民權益保障難,從表面上看,是由于企業主漠視法律,急功近利;從深層剖析看,根子在于基層執法力量薄弱,行政監管缺位及一些地方政府認識上的偏差,尤其是片面強調經濟發展速度,把改善環境與農民工權益保護對立起來,甚至把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看成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
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安全健康和職業病防治工作,構筑防治職業病長效機制任重道遠。有關專家建議,從源頭上防治工傷事故和鏟除磁生職業病的溫床,首先應用制度強化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止的責任,并從預防入手,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工。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盡快建立多元安全健康保障體系,從機制上充分維護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其次,農民工應學會自我保護,主動學習職業病防治法,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將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后果,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和該享受的待遇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以法維護自身利益。同時要發揮好國家監察、企業負責管理、群眾監督的安全生產和防治職業病三方機制作用,相關執行部門應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格檢查監督。
上一篇:酒后駕駛出事故也算工傷?
下一篇:因工致殘應享受工傷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