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法》的實施是我國法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為搞好安全生產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安全生產法》第一章第十四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币獙嵤翱萍寂d安”戰略,就要加強安全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開展共性、關鍵性的重大安全科技攻關,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廣力度,逐步提高安全生產工作的科技保障水平。《安全生產法》頒布實施兩年來,我國安全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
一、安全生產科技的
主要成果
1.組織編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要求,配合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全面規劃“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間安生產領域的科技工作,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編制了《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2004-2010)。規劃指導政府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和全社會安全生產科技研發、技術推廣活動,推動安全科學技術整體、協調發展,適應安全生產發展的要求,并具有前瞻性。在分析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現狀和科技需求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安全生產領域的重點科技任務,提出了實現科技發展目標的保障條件和措施。
2.國家科技計劃在實際中得到應用。
。1)“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深部礦床開采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針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量的急劇增加,而淺部礦床資源逐漸枯竭,采礦正在向深部發展的趨勢,以及許多礦山經過多年開采,上部存在復雜多空區影響資源回收,同時造成安全隱患的現狀,開展了深部礦床和復雜多空區條件下的安全、高效采礦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經過近3年的攻關,該課題研究取得了幾個方面突破:針對深部礦床開采條件,對卸荷開采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應用于盤區機械化水平高分層上向鑿巖充填采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首次在硬巖礦山建立了一套多通道全數字化的實時微震監測系統和深井地壓災害綜合預報模型,其定位精度達到5~8m;深入進行了深井通風網絡優化技術研究,開發了深部通風系統網絡優化分析計算軟件,建立了高溫井下通風網絡數字化模型;應用探地雷達(GPR)和瑞雷波(Rayleigh Wave)探測技術解決了地下復雜空區分布及形態探測的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礦石的流動規律和廢石混入機制的多方案模擬研究,提出了貧化損失控制技術,優選出復雜多空區條件下的分段鑿巖、連續崩礦聯合回采方案。
該課題研究以凡口鉛鋅礦和廠壩鉛鋅礦兩個大型礦山為依托,通過科技攻關,解決了礦山生產建設中的技術難題,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在礦山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提出的“我國重大工業事故與大城市火災防范及應急技術研究”內設5個課題:
一是“礦山重大瓦斯煤塵爆炸事故預防與監控技術”課題。以淮南礦業集團公司作為工程依托單位,建立了瓦斯災害治理技術示范礦區。實施2年多來,已在瓦斯煤塵爆炸評價、瓦斯危險區域預測、瓦斯突出危險性監測、高瓦斯煤層群高效開采、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攻關技術成果在礦區的應用,促進了企業技術的升級,有效地改善了安全生產狀況。2003年,淮南礦區杜絕了瓦斯傷亡事故,礦區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45,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安全生產局面。目前,攻關研究成果已在一些高瓦斯礦區得到推廣應用。淮北、皖北、松藻、平頂山、阜新、鐵法、晉城等20多個礦區(160個礦)應用部分成果后,瓦斯抽放量和抽放率大幅度提高,改善了礦區的安全生產面貌。
二是“城市公共安全規劃與應急預案編制及其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按照預期目標取得了實用技術成果,部分成果已經直接應用于城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重大危險源監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在國內首次研制提出了《城市安全規劃編制指南》和《城市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兩個重要技術文件;建立了城市安全信息系統、安全規劃和應急響應的輔助決策支持技術系統,以及系統的城市安全基礎數據庫。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全面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水平,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城市安全理念。這些成果已經在南寧市、青島市等兩試點城市以及柳州市、廣西高峰礦業集團公司所屬礦區、山東省萊鋼集團萊蕪礦業有限公司谷家臺鐵礦區和煙臺萬華集團等應用,部分研究成果被我國政府采納用于政府安全規劃與應急救援體制機制建設和安全管理。
三是“城市埋地燃氣管道與工業特殊承壓設備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在城市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方面、埋地燃氣管道重大危險源評價與風險評估技術、埋地燃氣管道腐蝕防護檢測與評價技術、工業特殊承壓設備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檢測技術、工業特殊承壓設備安全評估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已取得了積極有效的科技成果,開發了相應的檢測儀器,提出了相關標準草案。其中有部分成果已推廣使用,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多項安全生產科研項目通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的鑒定(評審)
煤礦安全生產數字化網絡(WebGIS)實時監測與監督管理系統、KJ88型礦井安全生產無線網絡信息系統、國際勞工標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中國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研究、工業危險品公路運輸安全管理系統技術研究、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等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車輛動態安全監控系統等項目具有國內先進水平;水閘墻封堵高壓奧灰水技術研究等成果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巴東地區滑坡預測預報系統開發研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二、近中期安全生產科技
發展趨勢
2003年,國家科技部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公共安全列為第九專題。這是我國首次對公共安全領域內的科技發展進行戰略規劃研究。明確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及社會提供的預防各種重大事件、事故和災害的發生,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的基礎保障,是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根據發生機理和過程,將公共安全涉及的各種重大事件、事故和災害分為地球演化過程中對人和社會造成的各種災害,人類生活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事故,社會運轉過程中產生的違法犯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外來有害物質和生物入侵,國內外極端勢力(分子)制造的各種恐怖事件這5個方面。其中包括公共安全科技問題研究涉及的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防災減災、核安全、火災安全、爆炸安全、社會安全、突發事件和反恐防恐及國境檢驗檢疫等內容。
近中期我國生產安全的研究目標是: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生產安全科技工作的要求,建立起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生產安全理論體系,實現生產安全科技支撐與保障體系的完善并高效運轉,使生產安全科學技術總體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同期水平,使重特大災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間我國安全科技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圍繞以下3個重點內容展開:
1.城市與工業(包括重大工程)安全保障理論與重大風險控制技術
針對礦山、重大化學工程和裝置、危險品運輸、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重要生命線工程、特種設備、重要公共設施與場所等,研究重大災害事故的發生機理、動力學演化過程和內在規律;研究事故隱患診斷、鑒別、分級和化學危險品危險性鑒別與分類技術;重大危險源風險辨識、評價技術與風險控制技術;研究集監測、控制和管理為一體的綜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監控技術,建立全國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絡。
2.重大工業事故災害預測、預警、預防關鍵技術
研究礦山瓦斯、沖擊地壓、水害、火災、高溫等區域性預測技術和動態連續監測技術,重大事故災害預警參數、模型、指標及智能調控技術,建立礦山重大事故預警技術體系;研究埋地壓力管線不開挖檢測技術,重要設備在線防損識別和診斷技術;研究重要構筑物(地基、大壩、尾礦庫、露天礦邊坡)失穩和建筑工程事故監測、預警技術;研究礦山重大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部鐵路等)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安全施工、風險識別、事故預警和預防技術。
3.城市和重大工業事故應急救援關鍵技術
進行城市與重大工業設備、設施和裝置失效分析的研究。開發城市與重大工業事故分析驗證和計算機仿真技術,以及脆弱性場所與人群的風險監測與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城市和工業事故搶險救援關鍵裝備和應急指揮決策技術;研究城市和重大工業事故應急救援關鍵技術,開發重大事故聯合指揮及決策系統,建立重大事故標準化應急體系;研究重大事故應急處理能力評估技術和應急缺陷診斷技術,開發重大事故應急缺陷診斷系統。
《安全生產法》頒布實施兩年來,我國安全科技事業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離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長遠的道路要走,需要更大的投入,更強的支持和安全科技界堅持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以"萬里行"推動安全生產宣教工作
下一篇:逐步建立安全生產法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