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在世界各國都是重要的國民經濟生產部門。但是長期以來,建筑業一直是各國職業安全事故率最高的工業部門之一。建筑安全事故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以外,還導致了巨大的直接的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工程建設過程中較差的安全與健康狀況還導致了生產率、成本、質量、建設周期以及環境等方面的不良后果。圖3-l所示的惡性循環表明,施工現場安全衛生條件與建筑產品的質量、建筑業的形象以及建筑業對有能力的職業人員的吸引力之間的關系。
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避免建筑業這一傳統產業由于安全與健康問題的困擾失去持續發展的能力并且降低其對社會的貢獻和推動力,國外很多學者從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對建筑業的安全和衛生問題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討,尋求降低事故發生率和減少事故損失的途徑。現階段與建筑安全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建筑安全文化、建筑安全的組織管理形式、建筑安全管理的投入和收益、建筑安全技術等。本章就目前國內外建筑安全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從文化、組織、經濟和技術等四個層面分別進行綜述和總結,同時介紹一些新技術在建筑安全領域中的應用。
20世紀70~80年代,研究者開始意識到施工安全管理的成功往往取決于隱藏在管理制度和組織結構之下的某種潛在的因素。于是,人們發現技術、組織或者經濟方面措施的成功與否其實最終還是由該行業的安全文化決定的。
Sanders認為,文化可以用四個詞來定義[1]:標志、模范、形式和基本準則(圖3-2)。
標志是最容易識別出的個人或者組織的外貌、形象等外在信息,例如施工現場的安全指示牌。模范則是指在組織或者社會中得到普遍認同的個人或者團體,例如公司領導或者獲得提升的員工在安全管理中的言行。形式是指組織中安全管理的組織機構形式。而文化的核心是企業普遍認同的基本準則,例如,企業員工怎樣看待違章行為。
安全文化是指對安全的理解和態度或是處理與風險相關問題的模式和規則。從社會層面上看,它指對人生命的尊重、對人的價值的評價和對事故的恐懼。從企業層面上看,它指一個組織對于安全和健康的價值觀、期望、行為模式和準則。從個人層面看,它指對他人、對家庭和對自身生命的責任感和價值觀。文化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社會文化、行業文化和安全文化。行業文化處于社會文化的領域內,而安全文化又處于行業文化的領域內,其基礎是該行業對安全問題的價值觀和基本準則。
對一個企業的安全文化的評價往往需要對該企業的標志、模范、形式和基本準則等四個層次都進行分析和評價。例如:對于標志,哪些行話是只有該企業員工才明白的?對于模范,企業內哪些人提升得最快?哪些人對企業特別重要?對于形式,在企業的會議上人們是如何表現的?企業有什么形式的活動或者慶典?對于價值觀和基本準則,對該企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企業員工可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是什么?有什么問題會讓人寢食難安?
安全文化的發展與社會法制和教育培訓的發展密切相關。由于與建筑安全相關的法律在前文第一章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這里僅引用一個例子說明兩者間的關系。以下是一個佩戴汽車安全帶的文化與法制交互發展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全文化是如何與法制協調發展的:
(1)起初汽車安全帶并不存在,盡管發生事故的風險顯然存在,但是并沒有被人們廣泛認識。
(2)人們認識到與之相關的危險。
(3)負責任的汽車生產商通過研究,發明了安全帶。
(4)法律規定汽車前座必須配備安全帶。
(5)有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開始使用安全帶。
(6)法律要求所有人使用安全帶。
(7)人們開始不情愿的佩戴安全帶。
(8)通過一些社會公共活動推進了安全帶的佩戴。
(9)汽車后座的安全帶也必須佩戴。
(10)今天,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在上車后馬上佩戴安全帶,這幾乎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11)現在,幾乎所有的兒童都不能夠想象乘車不佩戴安全帶,他們甚至還提醒他們的父母必須時時佩戴安全帶。
由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安全文化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從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到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法律制度和技術革新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只有當施工企業安全文化發生改變以后,整個企業的現場安全和衛生條件才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為了建立一個安全文明的施工現場,施工企業的各個管理層次必須達成一致:安全和健康工作高于項目提前竣工所帶來的短期收益。國家相關法律制度和企業的培訓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建立和推動安全文化的發展。培訓教育對安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只有通過對不同層次員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才能使所有的員工達成共識:安全和健康管理的目標與企業的經營目標是一致的[2]。經濟激勵機制同樣能夠促進安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通過使建設項目的參與各方明白安全生產為其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及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使相關各方主動建立和加強其內部安全管理制度,促進安全文化的形成。在經濟方面,比較典型的激勵方式有兩種:①國內外普遍采用的項目安全激勵機制;②國外(以美國為代表的)實施的根據施工企業安全業績調整建筑安全工傷賠償保險費的方法,即經驗調整系數(EMR)制度的方法
[3]~[10]。
一、對員工的安全培訓
1.對工人的安全培訓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里,建筑工人必須學會計劃和控制自己的施工安全與衛生工作。工人甚至可以通過資格認定成為現場安全專家。在施工現場,工人必須經過培訓獲得一種被稱為VCA的承包商安全卡。根據荷蘭的法律,這種職業安全與健康培訓以及這種安全卡是23歲以上的公民必須接受的,并且是其獲得工作的先決條件。這樣就促進了安全文化的形成。
香港近年來開始實施的“平安卡計劃”對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訓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項計劃要求進入施工現場的新工人必須持有由香港建筑業訓練局(CITA)統一頒發的“平安卡”(或稱為綠卡),以證明他們曾經接受過安全培訓并且考試合格。如果一名工人不能夠出示他的“平安卡”,他將被拒絕進入施工現場。該項計劃的實施是根據研究人員的新發現——新入場的工人更容易發生安全事故——而制定的。香港政府制定這項計劃旨在保證工人入場之前能夠通過培訓具備一定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這項培訓一般包括一天半的培訓課程和相應的考核,接受培訓并且通過考核的工人才能夠得到平安卡。目前香港的有關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項計劃的培訓時間太短,有意延長這項計劃的培訓時間,使工人能夠對建筑業的安全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
2.小型施工企業的安全培訓
在德國和歐洲的其他一些國家里,大部分的建筑工人并不在大型建筑企業里工作。超過60%的建筑公司里的雇員人數少于10人。這些小企業經常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企業的業主既是管理者又是技術人員。因此,經常是由其個人作出該企業的所有重要決定。如果他還在施工現場工作的話,他同時還是公司員工的安全榜樣。因此,政府管理部門很注重這些公司業主的安全培訓,同時激勵他們改善現場的安全和衛生條件。
德國的“工業安全法”和“技能工人操作安全規則”規定:每一個公司都必須有自己的安全專家。這項規定也為這些小企業提供了一種變通方案:可以由該企業的業主參加特別的工地安全和衛生培訓課程,使其具備識別其所處的建筑施工現場中常見的危險源并熟悉自己所擔負的安全職責。如果他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他還可以到德國建筑安全與事故預防研究所進行咨詢。
3.根據項目情況進行的安全培訓
成功的施工企業應該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和獨創性,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項目。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基層員工建議能夠得到采納的可能性。工人的勞動條件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顯然是相關的。工作現場的勞動條件越好,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從而就能夠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帶來一些特殊的標準和價值觀。這就增強了公司的競爭力。如果這些員工覺得有必要不斷更新他們的知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就會得到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改善公司的安全文化
通過培訓和教育能夠創造更好的安全文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為項目的實施制定一個具體的安全教育和培訓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應針對各種施工環節對管理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還應討論包括產品質量、施工方法以及現場安全與健康措施在內的一些具體事情。當然這些培訓還應包括危險品的處理、危險環境中的工作等一系列的環節。針對不同管理層次的人員,培訓的要點和方法也應不同。對于基層的普通工作人員接受的培訓,應是通俗易懂,實用的,具體的;對于接觸較大風險的特種作業人員,應按其工作性質進行特殊的、專業的安全培訓和教育;對于較高管理層的人員接受的培訓,則應針對政策法規、管理方法和管理觀念而進行。關于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訓的具體方法,將在本書第五章詳細論述。
二、全面安全文化
為了創建建筑業安全文化,很多學者提出了建立全面安全文化TSC(Total Safety Cul-ture)的觀念,要求建設項目的參與各方都積極參與安全工作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Gambatese和Hinze等人提出了設計安全的概念[‘’-’‘j,指出要延伸設計方的責任,要求設計方參與到安全管理中。 MacCollum還列出了設計方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14]。 Hislop和Ronald則強調了業主的參與
[15, 16]。Blair認為:從全面安全管理的角度看,所有人都對安全問題負有責任[17]:業主、設計方、承(分)包商、政府以及保險公司等。在英國的CDMKOnstrllCtloll(Design。fld M。n。gemen)Regd。hons,1994]。“沖,就對業主和設計方的安全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
三、安全管理與團隊精神、全面安全文化
團隊精神(Teamwork)的定義是在共同目標下合作的能力以及將個體的成就與組織目標統一的能力。由于建筑業的生產特性,使建設項目的完成需要多方參與,因此,團隊精 神對建設項目安全與健康目標的實現具有關鍵性的作用。Smallwood認為,除了一些普遍認同的特點以外,建筑業還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會導致安全生產受到不利影響‘”‘。其一是建筑業中工人與管理人員的比例過高。在大多數建設項目中,工人與管理人員的比例都遠遠超出了最優值2.7: 1。其二是建筑業生產的離散性(Fragmentation)。由于建筑業的參與各方的目的、技術能力和專業水平不同,往往造成項目的成本增加、生產率降低、溝通困難、管理低效、工期拖延等問題。為了使建設項目實現零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標,就應該改善建筑業目前的安全文化現狀,建設全面安全文化(TSC)。
Geller指出,TSC要求建筑業的所有參與人員,無論職務大小,都參與到安全管理中來,并且承擔起相應的責任[”,’‘j。因此,目前的安全管理觀念應該改變,安全管理應該全員參與,并且讓所有人體會到安全的內在價值而不僅僅是具有一定的優先權,同時還應該發展新的持續安全培訓的制度。為了實現TSC,Griffi山s提出了以下10條原則”’‘:
(1)盡量使用文化而不是立法,促進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發展。
(2)將行為安全的方法應用于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能夠減少工人的人為失誤,從而避免大部分的安全事故。
(3)注重于管理過程,而不是結果。
(4)行為由動機引起并且行為的結果還會影響以后的行為。
(5)注重于獲得成功的安全管理,而不僅僅是避兔失誤。
(6)視察和反饋將會帶來安全的工作行為。
(7)有效的反饋可以通過行為和針對個人的溝通、視察、分析、改變和幫助(簡稱COACH)獲得;
( 8)視察和 COACH是密切關注安全的關鍵過程。
(9)自我發展和對個人的授權能夠增加對個人安全與健康的密切關注。
(10)將安全與健康視為有價值的而不僅僅是優先保證的工作。
四、設計安全
建設項目的施工是一個復雜的人一機工程,因此需要不同工種和技術的結合。過去對安全管理的改善一直是以承包商為核心進行討論的,設計方作為職業工作者在安全方面的責任則很少被提到。但是近期的研究成果卻把建設項目的設計人員同樣列入了安全管理的要素之中,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設計師設計的方案,決定了施工現場潛在的危害和安全隱患。然而,由于設計方不愿意承擔建筑安全方面的責任以及缺乏相關的安全設計規范等原因,在設計階段考慮施工安全的設計人員還非常少。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開始提出了設計安全(design to safety)的觀念,延伸了設計方的責任,要求設計方同樣參與到安全管理中來。
在本書第一章中曾經介紹過的英國CDM以及美國OSHA,都有對設計方的安全責任的規定。MacCollum還按照順序列出了設計方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j:門)在設計過程中避免或者減少危害。
(2)警惕危害的產生。
(3)在確認存在危害的地方給出警示。
(4)提供具體的安全施工程序或者安全培訓方案。
(5)建議適當的個人保護措施。
無論是出于職業道德還是出于職業責任,設計方都應該在設計的過程中始終將施工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加以注意。當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以下幾個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1)制定有關職業工程師安全責任的法規。
(2)加強職業工程師的安全知識和培訓。
(3)在相關設計規范或者技術規范中增加安全規范內容。
有關設計安全的具體方法,還將在本書第七章中詳細討論。
五、業主的參與
Blair認為:作為建設項目的投資方,業主往往是連接項目參與各方的紐帶(圖3-4),他們參與項目安全管理往往能夠為其自身和在建項目帶來以下一些收益:
(1)防止人員傷亡。
(2)提高施工現場工人的士氣和勞動生產率。
(3)減少項目保險費用。
(4)減少政府部門對項目的干預。
(5)防止由于事故造成的法律責任。
(6)避免負面的公眾效應。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業主能夠通過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改善現場安全管理:
(1)選擇安全的承包商圖3-4業主在項目中的地位
(2)資助現場安全獎勵計劃。
(3)審查施工進度計劃,保證其合理性。
(4)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施工安全。
(5)雇用足夠的現場安全人員。
(6)通過合同約束項目相關各方履行其安全責任。
在本書的第七章中,還將詳細介紹與業主的安全管理相關的一些具體的方法。
作為一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筑業的行業文化是該行業安全與健康管理的核心問題。從本質上說,它滲透到了與建筑業安全管理相關的所有環節中,與建筑業各方都密切相關。安全文化決定了所有從業人員對安全工作的態度以及工作方式。但是,建筑安全文化又是難于評定和控制的。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仍舊是建立相應法規和培訓機制,以促進建筑業全面安全文化的形成。
下一篇:工程安全管理體制及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