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質安全化
本質安全是指操作失誤時,設備能自動保證安全;當設備出現故障時,能自動發現并自動消除,能確保人身和設備安全。為使設備達到本質而進行的研究、設計、改造和 采取各種措施的最佳組合,稱為本質安化。
從人機工程理論來說,傷害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做到人——機——環境系統的本質安全化。因此,本質安全化要求對人——機——環境系統作出完善的安全設計,使系統中物的安全性能和質量達到本質安全程度。從設備的設計、使用過程分析,要實現設備的本質安全,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設計階段:采用技術措施來消除危險,使人不可能接觸或接近危險區,如在設計中對齒輪系采用遠距離潤滑或自動潤滑,即可避免因加潤滑油而接近危險區。又如將危險區完全封閉,采用安全裝置,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等,都是設計階段應該解決的安全措施。
(2)操作階段:建立有計劃的維護保養和預防性維修制度;采用故障診斷技術,對運行中的設備進行狀態監測;避免或及早發現設備故障,對安全裝置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安全裝置始終處于可靠和待用狀態,提供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等。
(3)管理措施:指導設備的安全使用,向用戶及操作人員提供有關設備危險性的資料、安全操作規程、維修安全手冊等技術文件;加強對操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工人發現危險和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總之,本質安全化從控制導致事故的“物源”方面入手,提出防止事故發生的技術途徑與方法,對于從根本上發現和消除事故與危害的隱患,防止誤操作及設備故障可能發生的傷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方案論證、設計、基本建設、生產、科研、技術改造等一系列過程的諸多方面,是確保安全生產所必須遵循的“物的安全原則”。
2.裝設安全防護裝置
為了實現設備本質安全化而給主體設備設置的各種附加裝置,都統稱為安全裝置。
(1)安全裝置的作用
1) 防止設備因超限運行而發生事故
設備的超限運行是指超載、超速、超位、超溫、超壓等,當設備處于超限運行狀態時,相應的安全裝置(如超載限制器、限速器、限位開關、安全閥、熔斷器等)就可以使設備卸載、卸壓、降速或自動中斷運行,避免事故發生。
2)自動排除或避免因設備故障而引起的危險
自動監測與診斷系統即屬于該類安全裝置,它可以通過監測儀器及時發現設備故障,并通過自動調節系統排除故障或中斷危險;或通過自動報警裝置,提醒操作者注意危險,避免事故發生。
3)防止因人為的誤操作而引起的事故
如安全啟動及安全聯鎖裝置,通過制約相互矛盾、相互干涉的運動或動作來避免危險的發生。
4)防止人誤入危險區發生的事故
設備在正常運行時,有時人有意或無意地進入設備運行范圍內的危險區域,有接觸危險與有害因素而致傷的可能,安全裝置能阻止人進入危險區或從危險區將人體排出而免遭傷害。如防護罩、防護屏、防護柵欄等。
(2)安全裝置的類型與特點
生產中使用的設備種類繁多,存在的危險與有害因素各異,一般都有相應的專用安全裝置。因此,安全裝置的具體結構形式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從安全裝置的作用、組成及工作原理等方面看存在許多共性,據此,就可對安全裝置進行分類。安全裝置的分類方法很多,從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分類。
按控制作用方式及功能不同分類的常見安全裝置類型如圖8-1所示,其中典型安全裝置的特點如下:
總之,安全裝置是設備本質安全化的基礎,而設備的安全化是保證安全生產的物的保障條件,要確保安全生產就必須消除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危險與有害因素。
3.控制設備的不安全因素
要消除生產設備的不安全因素,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消除潛在危險的原則
這一原理的實質是面向科學技術進步,在工藝流程中和生產設備上設置安全防護裝置,增加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為(如違章作業或誤操作)已發生,或者設備的某個零部件發生了故障,也會由于安全裝置的作用(如自動保險和失效保護裝置等的作用)而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2)減弱原則
當危險和有害因素無法根除時,應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們可接受的水平。如依靠個體防護降低吸入士毒數量;以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等。
(3)距離防護的原則
生產中的危險因素對人體的傷害往往與距離有關,依照距離危險因素越遠事故的傷害越減弱的道理,采取安全距離防護是很有效的。如對觸電的防護、放射性或電離輻射的防護,都可應用距離防護的原理來減弱危險因素對人體的危害。
(4)防止接近原則
使人不能落入危險、有害因素作用地帶,或防止危險、有害因累進入人的操作地帶。如采用安全柵欄,沖壓設備采用雙手按鈕等。
(5)時間防護原則
使人處于危險和有害因素作用環境中的時間縮短到安全限度之內。如對體力勞動和嚴重有毒有害作業實行縮短工時制度。
(6)屏蔽和隔離原則
屏蔽原理即在危險因素的作用范圍內設置障礙,同操作人員隔離開來,避免危險因素對人的傷害。如轉運、傳動機械的防護罩、放射線的鉛板屏蔽、高頻的屏蔽等。
(7)堅固原則
這個原理是以安全為目的,提高設備的結構強度,提高安全系數,尤其在設備設計時更要充分運用這一原理,例如起重設備的鋼絲繩、堅固性防爆電機外殼等。
(8)設置薄弱環節原則
這個原理與堅固原理恰巧相反,是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設備上設置薄弱環節,在危險因素未達到危險值以前,已預先將薄弱元件破壞,使危險終止。例如電氣設備上的保險絲,鍋爐、壓力容器上的安全閥等。
(9)閉鎖原則
閉鎖原理就是以某種方法使一些元件強制發生互相作用,以保證安全操作,如載人或載物的升降機,其安全門不關上就不能合閘開啟,高壓配電屏的網門,當合閘送電后就自動鎖上,維修時只有拉閘停電后網門才能打開,以防觸電。
(10)取代操作人員的原則
在不能用其他辦法消除危險因素的條件下,為擺脫危險因素對操作人員的傷害,可用機器人或自動控制裝置代替人工操作。
(11)禁止、警告和報警原則
這是以人為目標,對危險部位給人以文字、聲音、顏色、光等信息,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例如設置警告牌,寫上“此處危險,不準進入”、“高壓危險,禁止靠近”等等,車間起重設備運行時,用鈴聲提醒人們;使用全儀表,不同顏色的信號等。
4.加強設備的安全管理
要完全消除物質系統的潛在危險是不可能的,而導致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因素又非常之多。并且不安全狀態與不安全行為往往又是相互關聯的,很多不安全狀態(機器設備的不安全狀態)可以導致人的不安全行為,而人的不安全行為又會引起或擴大不安全狀態。此外,任何事故發生都是一個動態過程,即人與物的狀態都是隨時間而變化的,事故的形成和發展是時間的函數。所以,加強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火電廠檢修現場標志對安全的影響
下一篇:企業設備安全管理的內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