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

2009-03-27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的實施,環境保護正朝著污染預防的方向發展。這要求組織以主動自覺的方式從其管理職能上推動生命周期的環境管理,將環境保護貫穿滲透到組織的基本活動過程中,以促進組織環境表現的持續改進。實踐表明,為實現這一目的,在組織中需要一種系統的結構化管理機制。環境管理體系正是這樣一個有效的方法工具。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必須以ISO14001標準為規范、ISO14004標準為指南,并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ISO14001是用于對組織所擁有的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注冊和自我聲明的規范標準。因而其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規定和表述,更側重于從審核認證或自我聲明的角度對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提出基本要求。相反,GB/T24004-ISO14004則是一個擬用于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注冊或自我聲明的標準。它作為一個組織由于自身環境管理的需要而自愿選用的支持工具,為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及改善提供了具體而廣泛的指導。在各類組織的實際應用中,不同的組織所建立的環境管理體系,其特定形式,具體內容等有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這取決于組織及其活動,產品或服務過程的具體特點和復雜程度等。

 

圖 建立實施EMS的流程圖

  1.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

  建立并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如圖3-2所示:“建立實施EMS的流程圖”。

  下面就部分內容作一簡要敘述,有關具體內容請參閱相關章節。應該注意的是:這些階段的劃分及具體工作的先后順序,有時并沒有明顯的界限,環境管理體系的設立是一個不斷發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體系要素的確定應注意其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各個過程步驟往往反復替代、循環反饋,甚至一個體系要素的確定都可能是一系列復雜的規劃活動。

  準備工作

  獲得組織高層管理者對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認同與承諾是準備階段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實踐證明,高層管理者的決心與承諾不僅是組織能夠啟動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內部動力,而且也是動員組織不同部門和全體員工積極投入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

  按照GB/T24000-ISO14001標準,在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組織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指定專門的管理代表。規定他們對建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職責和權限。管理代表是組織中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實施的直接負責人員。

  員工培訓,是順利及有效建立、運行和維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工作,是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準備工作之一,并宜先于其他工作來進行。此時培訓的重點宜放在環境意識和職責上,從上到下都應參與。因為,只有領導層的意識,而無廣大員工的環境自覺性,要想建立、運行和維持環境管理體系是不可能的。

  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為了做好環境規劃活動的基礎工作,ISO14001中規定:組織應當考慮其現行的及與此有關的過去的活動、產品或服務所伴隨的投入和產出。確定自身的環境因素,并判定其中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以對這些環境因素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

  識別環境因素應包括所有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即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過程:設計、采購、生產加工、貯存、運輸、交付、使用廢置等。識別環境因素的目的是判定重大環境因素,因此在識別的同時還應進行評價。一般的過程是: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評價環境影響的嚴重性——確定重大環境因素。在評價環境影響時應制定評審原則或要求,考慮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和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對環境因素進行識別和評價,同時也必須結合生產實際,采取科學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當組織的生產、產品或服務發生較大變化時,應及時對環境因素重新進行識別和評價,以確定是否有新的重大環境因素。

  建立文件化的環境管理體系

  體系文件是建立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工作,ISO14001標準共17個要素,在描述控制要求時,都對文件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規定,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是“對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是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整個體系文件可分為手冊、程序、作業指導書三個層次,同時各個文件應達到接口協調、互相支持、口徑統一、規定一致的要求。

  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應具備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在適用范圍、職責權限、接口關系、控制要求、檢查考核、實施效果(證據)等方面須作出明確規定。形成的體系文件在執行過程中應根據現場操作、工藝環境、法律法規等的改變,及時進行修改、補充和不斷完善,并且確保各個作業現場始終持有有關文件的現行有效版本。

  EMS的運行控制

  “該寫的一定要寫到,寫到的一定要做到”這是對搞好運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所謂必須要做到,即按體系文件(含法律法規)的各項控制要求嚴格操作,并能提供可追溯的證據。運行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并保證環境管理方案中提到的措施能夠按照進度要求實施。組織在對各要素的運行實施控制時,應把握以下要點:第一,每個崗位(場所)必須按照體系文件的規定進行有效的控制,正確無誤地操作;第二,對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活動,關鍵崗位的操作應有相應的控制標準或作業指導書,同時使操作人員明白,不正確(違反規程)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和危害;第三,對相關方關注的環境因素,應給予高度重視,除及時搞好信息溝通外,應對控制要求作出明確規定,保證所涉及的對環境因素有影響的活動得到有效控制;第四,當組織的(或其使用的)產品有服務中存在重大環境因素時,應予以標識并規定相應的控制要求,及時通報給相關方(主要指供方或分承包方)。

  內部體系審核

  環境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是為了驗證環境活動和有關結果是否符合計劃的安排,并驗證體系運行的符合性和適用性,內審是企業內部自我查找問題或缺陷,然后對審核中發現的不符合及時采取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以此來促進環境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內部審核是體系總體運行的重要環節,是決策層進行體系評審的輸入,因此應嚴格按照審核計劃堅持實施。對于內審,一是要具備一支熟悉業務、經培訓、有資格、掌握一定審核技巧的內審員隊伍;二是應制定周密的審核計劃,配置相關的資源,準備好所需的工作文件;三是合理安排日程,掌握審核進度,及時協調審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是認真、客觀、公正地搞好現場取證,不僅收集現場的證據符合或不符合),而且要對潛在的環境因素進行觀察;五是協助被審核部門制定針對性強的糾正和預防措施,并指導措施的執行;六是跟進整改效果并提出適當的跟蹤意見。

  通過內審,能夠全面了解并掌握整個體系的運行效果,能夠對體系運行的符合性、適宜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從而保證環境行業的持續改進和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

  持續改善

  從ISO 14001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模式”圖可以明顯看出,環境管理體系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不是周而復始,而是螺旋上升的,舊的循環是新的改進的基礎。管理過程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這需要隨著管理的進步,針對管理活動實踐中所發現的缺陷不足或根據變化的內外部條件,不斷進行管理活動的調整、完善。

  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一個由“規劃、實施、檢查、評審”諸環節構成的動態循環過程。這種循環過程體現著環境管理以改善組織總體環境表現為目標,通過檢查評審活動等方式使環境管理體系永遠處于持續改善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例如:定期對環境管理體系(包括環境方針、環境目標等)的調整和改善,以促進組織環境表現的不斷改進。

  2、例:某公司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案例

  人類已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改善和維護生態環境質量,減少因人類各項活動而產生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是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目標。ISO 14001系列標準的推出,給企業實現這一目標提拱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在我國,已經有一大批企業開始或準備實施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某公司就是其中成功的一家獲證企業。

  為了實現保護環境的使命,某公司堅持生產經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方針,先后投資建設袋式塵器17臺,工業污水處理站一座,從一開始構筑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EMS),就同時投資二百多萬元建設生活污水處理站一座。自從EMS體系運行以來,公司EMS得到有效實施,環境管理方案按計劃推進,除塵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按EMS作業要領書嚴格操作,實現了安全達標排放;固體廢棄物分類存放,廢含鉛勞動保護用品和廢鉛電極100%回收處理,化害為利;鉛渣產生率平均從4.43%降至1.64%,降低了生產成本,每千伏安時耗電量平均下降6.38%;廠內范圍的環境條件大大改善。

  下面是某公司一些成功的做法。

  任命管理者代表

  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是個系統工程,將涉及組織各方面的工作,按標準要求,最高管理者應任命環境管理者代表,在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與保持方面代表最高管理者行使規定的職權。環境管理者代表應至少被授如下職權:按標準要求建立、實施和維護環境管理體系;向最高管理層匯報體系運行情況,以供管理層評審并為體系的改進提供證據。環境管理者代表應負責協調體系在建立和運行過程中與各部門間的關系,向最高管理者提出建議。由于環境管理體系包容的范圍比質量管理體系廣泛得多,幾乎涉及組織的各個部門、全體職工以及生產經營活動的各方面,因此環境管理者代表應由組織中具有相當級別,并且對企業的產品、技術、生產工藝乃至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都十分熟悉的人選擔任。

  最高管理者應授權環境管理者代表組建立一個精干的工作班子,其主要任務是初始環境評審及建立環境管理體系。ISO 14001工作班子的組成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①由于管理體系涉及面寬,其人選應具有代表性,由對組織有較深了解并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組成;

  ②ISO 9000和ISO 14001都是企業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遵循共同的管理原則,因此工作人員對管理體系的認識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已能通過ISO 9000認證的組織,建議由原有的ISO 9000工作班子承擔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工作,以體現兩個體系內在的聯系;

  ③工作班子成員應具備一定的環境科學、管理科學和生產技術知識。畢竟是需要不斷地投入大量資源的行動,在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初期更是如此。這方面的投入收益不直接,相對見效慢。在這種客觀前提下,尤其是企業剛建成投產,經營狀況尚不十分理想,公司總經理能夠做出一決策,承諾實現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按標準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屬不易。這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初始環境評審的進行

  初始環境評審是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是為組織建立和評審環境方針,制定環境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確定體系的優先項,編制體系文件和建立體系的基礎。國外權威機構認為,完成了初始環境評審,就相當于完成了全部工作的40%。公司對此極為重視,不僅事先做好了充分準備,收集、分析了大量相關資料,還專門聘請了外界的環境管理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現場指導。

  針對公司的實際情況,在初始環境評審之前,公司對負有一定環境責任的部分中層干部進行了培訓,使其掌握了相當的知識,然后對照他們在各自工序、負責場所進行環境因素的識別。顧問對照他們識別出的環境因素,進行現場校核,剔除不正確的,補足遺漏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很好地識別出所有環境因素,而且讓公司的所有員工能真正參與進來,從而擺脫了僅少數人去做,大多數人對此一無所知的局面,最后共識別環境因素307人。

  在徹底普查的基礎上,針對所有活動、產品、服務的環境因素按工藝流程分類,從法規、安全與健康、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廢物產生、所有資源以及業務關系等九個方面進行打分,最后確定以25分為界,大于25分的列為公司級別的重大環境因素,共12條。并認定公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五項:一是煙塵的對外排放;二是固體廢物的管理;三是危險化學品的管理;四是車間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五是生活污水的處理。

  體系策劃與設計

  依據以上結論,重新修訂原來擬定的環境方針,把減少或消除污染物質的排放及節能降耗作為重點,在方針中予以充分體現。在充分考慮公司的經營狀況、技術難度、相關方及其他要求下,制定了四項環境目標、九項指標及相應的管理方案。在這一步驟中,其目標、指標、管理方案的確是由各相關部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管理方案。這樣做的缺點在于,方案針對性差,各相關部門被動地開展工作,可能缺少主動性,難以讓部門員工熱心主動參與。

  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編制

  環境管理體系實際上是一套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編制體系文件是組織實施ISO 14001標準并保證其有效運行和持續適用的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組織達到預定的環境目標、評價與改進體系、實施持續改進和污染預防必不可少的依據和見證。在體系文件編制階段,文件化體系的總體策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某公司EMS體系是由環境管理手冊、系統程序(14個)、實務程序(14個)、作業指導書(30余個)及必要的記錄組成。這種文件結構的優點是層次清楚,可操作性強。

  至此,環境管理評審已基本建成,以后就是體系試運行、,內審、管理評審以及第三方審核。

  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最高管理層的真正承諾和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是建立EMS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夠順利開展工作,真正符合ISO 14001標準達到全員參與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做到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實現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磴口县| 元氏县| 海淀区| 天门市| 历史| 华蓥市| 泰顺县| 武鸣县| 麻阳| 益阳市| 马关县| 西青区| 淮安市| 耒阳市| 且末县| 乌审旗| 崇义县| 乃东县| 新干县| 长汀县| 界首市| 宜都市| 宝鸡市| 苏州市| 林州市| 南涧| 阿尔山市| 平江县| 疏附县| 金山区| 大同县| 延边| 搜索| 大城县| 宜黄县| 安平县| 汉沽区| 达州市| 鹰潭市| 湘乡市|